人們常說太極拳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太極拳中的剛柔相濟究竟是何含義呢?小編今天和您一起學習一下。太極拳教程講練太極推手需廣泛用到剛柔相濟,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三種內涵
剛柔相濟是練習太極拳不變的思想,尤其是在太極推手和太極技擊中,若是沒有剛柔相濟,則無法練習。
“剛柔相濟”是太極拳功成之時呈現的理想狀態
主要表現在意識上形成不偏不倚,身體姿勢時時處在剛與柔交界的中正狀態(亦可稱臨界狀態)。正如陳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意識上只有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狀態,才能夠做到欲剛能剛,欲柔能柔,剛柔隨心所欲。又如先嚴羅基宏先生所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意在人先。隱為柔,現為剛,隱現莫測,擒縱在我。”
練習太極拳要求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即剛柔相符而生。剛柔相濟是習練太極拳的靈魂,也是其要領。
“富有彈性和韌性”是太極拳內勁的基本特點
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技擊術,就是運用這種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來克敵致勝的技術。眾所周知,對純陽純剛的堅石或純陰純柔的棉花來講,不論采取任何訓練手段,都不可能產生出理想的彈性力。
只有剛柔相濟的彈性體,如弓、彈簧、注滿氣的輪胎、皮球等,才能產生彈性力。太極拳的練習,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錘百煉,將自己的身體鍛煉成一個剛柔相濟、高度協調的彈性體,從而產生強大而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
在實際應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于這一彈性體,還是以這一彈性體主動作用于外力,它通過彈性變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緩沖外力,并將外力轉化為彈性勢能,后反作用于對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
練習孫式太極拳要做到剛柔相濟,在練習中要注重力的轉換,和力的柔和度。
這種剛柔相濟的彈性狀態,為達到技擊應用中“不丟不頂”的要求,創造了基本的物質基礎。
如果說將自己鍛煉成剛柔相濟的彈性體,是太極拳功成之時所呈現的基本狀態,那么將此彈性體的質量分布,調整成外柔內剛,棉里裹鐵,棉里藏針,則是剛柔相濟的高級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位于中心的丹田保持強大的質量,質量的強度系數,由內及外逐級遞減,使內外逐級遞減,使內外環節產生質量差。
當運用相對柔軟的外層去接受外力時,使對方感覺是作用在一個柔性體上,起到十分有效的緩沖化解作用,如外力繼續加大,彈性體由外及內作彈性變形,積蓄的彈性勢能以疊加的趨勢增長。
反過來。外力受到這一彈性體的逐級緩沖轉換,作用力及作用速度均逐級遞減,無法對我的質量中心產生破壞和威脅,形成彼消己長的形勢,達到我順人背的制人目的。
此外,當外力受到有效的緩沖和轉化的同時,自己的內勁得到有效的加強,因而所產生的內外質量和壓力的反差,保證了發 勁是由內及外的定向性,就像當槍膛里的壓力大大超過槍管外的壓力時,子彈才能定向高速向外發射,有效地打擊目標。
太極拳技擊應用時剛柔相濟的技巧和特點,就是在太極拳功成之時所呈現的彈性狀態上體現出來的。拳論曰:“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
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抖、空、棚、捋、擠、按無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對抗之時,必須處處注意適當地運用剛柔,對方剛時,不能以剛應之,而應以柔化之;對方出現“丟時”就逢丟必打,此時必須顯剛,以強大的內勁將其打出。
當然,在用柔用剛和剛柔轉換之時,必須柔中寓剛,剛中有柔,方能立于不敗之地。這是拳認強“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含義。
“剛柔相濟”是太極拳運動技能形成過程所必須遵循的規律
這個規律可以概括為12個字,即“摧僵化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這也可稱為技能形成的3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