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沉與提
沉是“氣沉丹田”。提是“提頂”,亦即“頂勁”——“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抬頭頂也”,“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
故必須領起以為周身綱領。”所以“提”,可使“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沉與提在走架中經常見同時存在,相反相承的——“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注于丹田”,能氣沉丹田,則中氣足,動作即有穩健、輕靈的基礎。
久練之,則運勁有方,拳架的氣勢飽滿,如要完成好“斜飛式”、“白鶴亮翅”、“云手”、“金雞獨立”、“上步七星”、“跨虎”等動作,沉與提的統一顯得尤其重要。至于怎樣“氣沉丹田”?初學時也不必過多深究,陳鑫先生說:“至于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拘泥,但使氣降于臍下小腹而己。”初學陳思坦42式太極拳的人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鍛煉慢慢體會這一對矛盾的重要性。
10、吸與呼
陳思坦42式太極拳運動的養氣為主,故強調“氣沉丹田”。然而“氣沉丹田”是與適應生理規律的呼吸相結合的,絕不可用強制的方法,尤其不可憋氣。
練陳思坦42式太極拳動作緩慢、圓滑、柔和,因而呼吸也是細、長、均勻的。隨著練拳功夫的深入,呼吸動作會從日常生活的自然呼吸方式,漸漸轉化為有規律地配合拳勢動作——動作由虛變實時,是由吸到呼的過程;當動作剛好完成,全身精神、勁力合住時,恰好呼盡。同時小腹亦微微膨脹沉實,動作由實變虛時,是由呼到吸的過程;當“開”的動作靜止,即將換勁時,恰好把氣吸足,同時小腹亦微微收縮,動作與呼吸的協調可似總結成規律的就是: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向后向上吸,向前向下呼。
11 、蓄與發
蓄與發是指內勁的運用而言。所有武術運動都有蓄、發的勁力表現,陳思坦42式太極拳中除了陳式陳思坦42式太極拳表現較明顯,其他各式陳思坦42式太極拳的蓄、發都由意念(想當然地)表現。
“蓄”是儲備,是指內勁集中;“發”是放出,是指內勁擊發。蓄勁是要吸氣的,“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如完成楊式陳思坦42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定勢;又如陳式陳思坦42式太極拳的“野馬分鬃”、“背折靠”、“掩手肱捶”等式的始初動作,都是卷勁、蓄勁,及至完成式,則全身的精神、勁力集中一點發放出去。
“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入出”。蓄勁時須松襠活腰,發勁時則必須扣襠擰腰,郝月如先生說:“緊要全在蓄勁;蓄勁如張弓,發勁似放箭,無蓄勁則無發箭之力。發勁要上下相隨,勁起于腳跟,注于腰間,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蓄可稱之為虛、為開;發也可稱之為實、為合;但無論“蓄”與“發”都必須以腰為第一主宰。而且是有蓄必隨之有發,蓄發相變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拳式。
12、斷與連
走架是勢勢相連如環無端的。全局來說是連的,局部分析則有應斷的地方,使“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每一勢都有明白的起止點,運動時不可不交待清楚,然而每勢之間又不可有明顯的停頓——“此勢似可停止,下勢之機已動,”勁力的“蓄”和”發”是有明顯的變化和斷續的,但意念是連接的,“其形若止,其意不止”。
斷點必是“著”(即每個招式)飽滿地完結之處,又恰是緊接的下一著的起點,是所謂“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氣神氣間斷”,是“停而不停”。式子沒有完全完成時不可以斷,完成之后不可以停,這就是“斷而復連”,是“似停非停,不停而停”
以上這十二對矛盾,全部貫串于陳思坦42式太極拳走架與推手之中,是有機地混為一體并非割裂的。初學時應集中精神把架子基礎打好,進一步提高就要研究一下陳思坦42式太極拳的特征、要領和要求,上述的一些問題,因內容大多,限于文章的篇幅,還是講得很不透徹的,愛好者們可隨著學習的興趣漸濃、功夫日深,多看些前人從實踐中提高到理論的經驗之談,自然會從中悟出些道理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