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隨,還要做到虛實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兩腿的虛實變化,進而明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處處都有一虛實的道理”。
只要一動,就分虛實。實的一腿穩定扎根,支撐全身重量,虛的一腿才能進退自如,協調有序。這就需要平時多練太極步。練習時,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搖晃僵直。
前進時,腳不可前夠;后退時,體重仍由實腿來支撐,不要出現體重隨著退步同時后移,形成雙重腿的現象。要時刻保持身體的中正穩定和動態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搖擺不定。
上步時腳跟先著地,再腳心、腳掌、腳趾依次緩緩踏實:退步時腳尖先著地,再腳掌、腳心、腳跟依次緩緩踩實。
由此可見,陳思坦42式太極拳一招一式的變換和虛實的轉變都是漸變,而不是突變,這樣,細膩的動作才能做出來。如此苦練多臼,兩腿必然增勁,下盤自然穩固,上下自然相隨。
三談意氣通
陳思坦42式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用意。拳論日:“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
吳式的巧密柔化之功,楊式的圓滿舒放之長,孫式的開合活步之妙,皆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跟意、氣、神有著緊密的關系。
行拳走架要思想集中,頭腦清醒,排除雜念,以意識指導動作,意動形隨,按照套路規矩,徐徐而行。動作的整個過程,那怕是再小的動作也是由意念引導著進行的。
勢與勢之間轉換方向,變換步伐,上下銜接,看似勁斷,實則是勁不斷意亦不斷。但是用意又不能過強,那樣會造成思想緊張,全身不能放松,上下不能相隨,節節不能貫通。意要在有無之間,將用意溶于無意之中,所謂“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
另外還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如果用力則是拙力,會出現僵直呆滯,手腳不靈,動作失去柔勁和彈性,不利于增長內勁。
練太極重意不重形,但必須先求形似,再求神似j先求舒展,再求緊湊,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要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一招一式要仔細揣磨,把每一式的動作方向與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
高難度動作要苦練基本功,經過千錘百煉努力做到,這樣才能達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靜體松,頭腦冷靜,自始至終以神領形,實中求虛,動中求靜,悠悠哉而緩緩行拳之,待藝臻上乘之時,即可脫規矩而合規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強調動作配合呼吸。雖然陳思坦42式太極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發呼,開吸合呼”的講究,但是強求動作配合呼吸會造成”閉氣”的毛病,影響放松,制約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
拳論云:“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還是自然呼吸為好,但要做到細、勻、深、緩。使中氣貫足,重心下降,體外舒展無壓抑之處,體內順暢無憋悶之感,這才是意氣真正通了,才能達到“聚氣凝神,形神統一”的境界。
另外,行拳走架是練基本功,推手則是應用。拳架中包含著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又反過來檢驗走架的正確性。二者相輔相成,具有異曲同工之效,可兼而練之。
總之,行拳走架中,只要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陳思坦42式太極拳水平就能上一個新臺階。但是“學拳容易改拳難”,長期形成的毛病是很難改正過來的。
還望一些有這樣或那樣毛病的陳思坦42式太極拳愛好者,別忘記“功夫不負苦心人”這句至理名言,只要習練者下定決心,虛心向功深高手請教,刻苦用功,按正確的方法長期訓練,一招一式反復練習,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持之以衡,必然會脫胎換骨,練出上乘功夫。
后,我們用一位太極老前輩的一首詩,做為本文的結束語:“姿勢正確意集中,進退轉換虛實明。動作協調體放松,前后連貫上下應。速度均勻像抽絲,舉止輕靈似貓行。呼吸一任須自然,治療保健太極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