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線條美
太極拳講究式正招圓,招圓是整個過程的和諧圓潤,而圓的曲線運動軌跡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美感因素。以“曲”為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審美取向。“曲”深涉到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曲水流筋”“曲徑通幽”是中國人理想的審美境界。
中國的文章語言藝術和繪畫藝術都特別講求“曲”的體現。所謂“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一個民族的審美情緒可以說是盡在其中。古人云: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漾洞便是死水。
依此自然之理去領悟藝術之理,中國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多系接在這個“曲”字上,同樣產生于中國這個特定文化底蘊中的太極拳,同樣以“曲”為美,是一種圓中求圓的藝術。無論是太極拳“非圓即弧”的外形動作,還是“丹田內轉”的內在運化均體現了“曲線美”。
6、姿態美
拳論言:“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太極拳要求“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太極拳身法的關鍵是端正、自然、順舒、靈動。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檔、提頂、吊檔、松肩、沉肘。
端正、自然、順舒、靈動的身法使太極拳具有與其他運動不相同的美。姿態美,即姿勢、架勢美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姿勢的。太極拳處處呈圓弧,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舒指坐腕,松腰斂臀,圓檔松胯,尾間中正,動靜有常,勢勢相連,綿綿不斷,“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二、神態美
無動作外在的形就無從表現內在的神。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動作要領獲得直觀、可感、鮮明、逼真的審美效果。若動作徒有其形,缺乏內涵,就顯得淺薄直露,動作松散無神。
因而太極拳在練到形似以后要逐漸做到神似,以形傳神,在動作中表現內在的精神氣質,把典雅、清奇、和諧、自然的東方古典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演練太極拳如不能表達主宰形的神,就不能從根本上表現太極拳的神氣韻度美。
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則是形的靈魂。任何缺乏神韻的運動只能讓人看成是一個軀體在扭動,卻看不到內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達。當演練者把韻律、姿態與神韻經過細心的思考和領會后,使之揉合成為一個協調完整的有機體后太極拳才具有觀賞價值。古言道:“韻者,美之極。”
1、勁力美
勁力即太極拳中的勁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極拳論》把勁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主要的成分是剛與柔。剛與柔是一個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的。
剛柔作為天地萬物的基本屬性,一直為人們所感知,且自古以來剛柔的觀念與陰陽始終緊密地聯結著,陽者為剛,陰者為柔。剛與柔在太極拳演練中以相融的形式合為一體,剛柔和諧統一,使太極拳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使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相儲并蓄,并相互轉化。
在動作的運行過程中表現出陰柔之美,在動作的落點上表現出陽剛之美。“輕如楊花,堅如金石,威比虎猛,鷹揚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處處體現剛柔相濟之美。柔是形體動作的連貫、柔和、流暢的藝術效果,氣勢宏大、意趣沉穩的氣態和神色。
太極拳表現以柔勁為主有“四兩含蓄撥千斤”之妙。太極拳的柔和卻并非松懈,給人一種含蓄且生動的武術技藝的美感,表現出超現實的審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蘊。
2、虛實美
“虛實” 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也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概念。《孫子兵法· 虛實篇》云:“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唐太宗李世民說:“聯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用武要言》講:“虛而實擊,實而虛之,避實擊虛。”“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楊澄甫認為:太極拳術以虛實為第一要義,要求在動作中要體現出虛實。
太極拳譜對虛實也有明確的規定:所謂變轉虛實要留意也;虛實亦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在太極拳中,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其落點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因此處處有一虛一實,內勁中正不偏不倚,來達到內含虛實而不露的境界。
虛實相生虛實互用,何處是虛,何處是實的共同的目標是虛靈,因此富于表現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虛實是一種獨特的美。虛與實的調整首先要認清虛實的正確內涵。演練者既要運用自身的虛實變化迷惑對方,又要努力掌握對方的虛實變化,從而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避實就虛,立于不敗之地。動作才有輕靈之感,騰挪之勢。
3、動靜美
《太極拳論》中講:“靜如山岳,動若江河。”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說:“動中求靜,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這些都表明了“以靜待動”是太極拳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一。
陳鑫在《太極拳權譜》中有“中氣貫足,精神百倍,靜以待動,堅我壁壘”的論述,強調了“以靜待動”是“堅我壁壘”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所謂“靜如山岳之”,靜就是氣沉勢穩,渾然一氣,做到周身一家。
在定勢時靜態動作姿勢中又蘊含著復雜的動態變化之勢,勁力運使處在引而未發之際,始終使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夠保持八面之撐,在對抗過程中做到圓活連貫,運轉自如,時時刻刻保持察覺和順應對手技擊動作的客觀變化,在實戰過程中使自己始終把握主動,在得機得勢時隨時即觸可發,制勝對手。
“動若江河”就如離弦之箭,脫疆之馬,即招法動作在大腦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聲令下百體皆依”,其動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滾滾、滔滔不絕,不斷變換虛實靈動,不斷直進粘逼。同樣,太極推手中要用沉著冷靜的聽勁來因應知機,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動靜之勢,在得機得勢時,把握動靜之機,見機而作,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三、哲學美
太極拳是一哲拳,因而其除了形神之美,太極拳為特殊的是其所具備的“哲學美”。它蘊含了中國古老的智慧,讓習練者除了修養身心外,更明白了人生哲學,懂得為人之道、處世之道、與自然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