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歇步擒打
取于形意拳的勁道,周身要有一股向外的膨脹力,身法幅度比較大,在“歇步打拳”時上體要保持中正。
5、退步跨虎
“轉體落掌”是從孫式移過來的,兩腿屈蹲成丁步壓掌。“獨立挑掌”時,左腿屈膝右前舉,展平腳面,腳尖稍內扣,這是從外家拳“里合腿”借過來的,不僅可以撩擊對手的襠部,而且使下一式“轉身擺蓮”的落腳扣步更加順遂。
6、右攬雀尾
采用楊式風格,與前邊的“右攬雀尾”不同的是“轉體下捋”后左掌至右胸前,右掌向右擺舉,迫使對方失掉重心而撲倒。這個捋為實著。
太極拳畢竟屬武術范疇,著著式式蘊含著對立統一的攻防意識,如果離開攻防手段的展現就不是太極拳了。只有掌握這套拳的各種流派的技術特點,才能在競賽時把各流派的技術風格規范地展現出來,這樣既會使拳套顯得生氣勃勃,又能展現輕重緩柔的節奏,不僅表演者恰然自娛,也給觀眾、裁判帶來一種精神享受。
42式太極拳七大要領
一、 虛靈頂勁氣沉田
虛靈者,靈明也;頂勁者,內勁輕輕上拔,使清陽之氣上升;氣沉田即在運動中把人體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體做法為:下頦回收找喉頭,喉頭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虛懸,使周身上下內外連成一個整體。
《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頂頭懸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是虛領,屬于柔,“頂”的意思是使頸直肌輕度收縮,屬于剛,要處處有剛柔相濟之意。
虛靈頂勁決非硬頂,硬頂是僵勁,非真正的頂勁。頂勁上領,不可太過,太過則正氣猛涌上頭,血壓升高,頭重腳輕,足下不穩,扭轉不靈,其脈不通,橫氣填胸,有損身體健康;頂勁又不可不及.不及則提不起精神,容易產生雜念。
因此,太極拳理論指出:“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無,無過不及,折其中而已。”
“虛靈頂勁氣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醫理論認為,下丹田通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故古代養生家認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內,先吸后呼,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脈皆開,呼吸往來而百脈皆通,氣血暢通百病皆除;又認為,將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氣生血,氣血充足,身體健壯而百病皆愈。所以,氣沉丹田,不僅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也是42式太極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42式太極拳揉手(推手)中,頭要自然向上領起,上虛下實,氣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時下盤穩健,周身中正,動作忽隱忽現,如物漂于水。如球滾于地,猶如不倒翁,即拳譜所云:“飄飄蕩蕩浪里鉆,上輕下沉不倒顛。
二、含胸撥背意內斂
含胸者,胸微內含;拔背者,尾閭下垂,百會上領,拉直脊柱;意內斂即精神不張揚。其具體做法:含胸時肩鎖關節放松,兩肩微向前合,兩肋微斂,胸略內含,心氣下降,自然形成橫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內的器官受到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不僅促進了血液循環和內臟機能之活動,而且對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當胸略內含時,背部肌肉即往下沉,兩肩中間脊骨鼓起上提,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兩邊的膀胱經獲得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