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式太極拳注意事項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運動,它集中了我國古代保健體操的精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太極拳動作緩和,呼吸自然,不尚拙力,鍛煉起來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并且簡單易學,頗為適合中老年人練習。
太極拳要求意念鍛煉、呼吸鍛煉和肌體活動三者緊密結合。因此,太極拳不僅鍛煉了包括骨骼、肌肉及關節在內的肌體活動功能,而且還能有效地鍛煉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的功能。
它對高血壓病、神經衰弱、消化性潰瘍、支氣管炎、腎病等有很好的療效;也適于病情較輕的冠心病、肺結核、肝炎恢復期等患者鍛煉。
第一、心靜體松
打42式太極拳要心里安靜,思想集中,排除雜念,全神貫注,體態舒松,動靜結合,“用意不用力”。這樣,大腦在動中獲得休息,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好調整,對治療神經衰弱和防治高血壓病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以意導體,意氣合一
42式太極拳的動作在意念引導下進行,也就是在大腦的支配下練拳。練太極拳時間長了,達到意到氣到的“意氣合一”時,則和針灸“得氣”、氣功的“內氣”一樣,隨著意的到來,肢體內有熱、脹、蟻走、電麻樣的感覺在流動,甚至自指端有向外放電的感覺。
第三、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練42式太極拳時,要使上、下肢,軀干等各部分,進行協調地運轉。全身內外的協調動作,可疏通經絡、血管、淋巴,改善冠狀動脈供血,提高心臟耐受力,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都能參加活動,加強了肌肉的收縮力,鍛煉了全身關節;增加了呼吸,改善了新陳代謝,對降壓、降脂,提高呼吸系統抵抗力,防止肌肉、骨關節病均有好處。
第四、呼吸自然
呼吸要與動作配合,開、提、收時為吸,合、沉、伸時為呼,但避免屏息,好吸氣時舌頂上頜。打太極拳時,呼吸調整得深沉穩定,勻細深長,配合“以腰為軸”的運動,腰部動作多,能活躍腹腔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可以增加食欲,改善胃腸功能,防治習慣性便秘和脫肛。
第五、循序漸進,火候適度
動作逐漸增加,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所謂“火候適度”,就是運動量恰到好處;火候不到,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火候太過,也不能練到好處,甚至會發生異常反應。太極拳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男女老幼、體強體弱,不能打全套的打半套,體弱的甚至可以只做幾個動作。
第六、持之以恒
42式太極拳是一種逐步收效的健身法。凡能認真堅持訓練者,都會有很大好處。堅持進行練習,對神經、心血管、呼吸,骨骼、關節以及肌肉等全身各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對健身有顯著的效果。
42式太極拳三大基本功
一、站功
練習站功需要在一個地勢平坦,環境優美的地方。站功身法要端正,自頭至腳要求自然空松,整體配合協調。
具體做法:虛領頂勁(順直脖頸,脖頸中心有似線穿、百會往上提之感。很多人都喜歡身體前傾,而頭卻向后靠。
兩目平視,不可著意外界物像的觀察;微叩齒;舌尖輕上卷舔上牙根,上下嘴唇自然相合。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著力,就可達到松沉);含胸拔背(胸不挺,兩肩微前收,背呈圓弧狀);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
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雙膝受上體壓力務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兩腳與肩等寬,成不丁不八步形,腳掌心空虛,腳趾踏地,腳前掌、腳后跟要均衡承受身體的壓力。
手的姿勢要張開,放于大腿兩側。如此站好后意微關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過重,即成氣沉丹田之狀。站功勢成后,周身關節松弛,呼吸自然,氣血循環周流暢通。站功得法,勢成后有5種感覺
1、 百會穴像嬰兒似的有呼吸跳動感、氣的出入感、回旋感等;
2、 舌下津液不斷涌沁,遇此情況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