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著力,就可達到松沉);含胸拔背(胸不挺,兩肩微前收,背呈圓弧狀);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
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雙膝受上體壓力務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兩腳與肩等寬,成不丁不八步形,腳掌心空虛,腳趾踏地,腳前掌、腳后跟要均衡承受身體的壓力。
手的姿勢要張開,放于大腿兩側。
如此站好后意微關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過重,即成氣沉丹田之狀。
站功勢成后,周身關節松弛,呼吸自然,氣血循環周流暢通。站功得法,勢成后有5種感覺
1、 百會穴像嬰兒似的有呼吸跳動感、氣的出入感、回旋感等;
2、 舌下津液不斷涌沁,遇此情況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
3、 丹田處有微溫和氣動之感覺;
4、 五臟之氣行于兩手指梢;
5、 涌泉穴似有氣在沖動。
除此之外,周身還有許多細微舒愉的其它感覺。否則必是身法和心意沒有達到要求,或是站的時間過短,式成后未達10分鐘以上。
站功符合法度后,保持安靜的心理,自然的呼吸,即可收到全身平衡、陰平陽秘、元氣生動、氣血暢通的效果。
二、坐功
坐椅高低適宜,落坐后大腿與膝大致形成水平狀。坐功身法同樣要端正,上體要求均與站功同。區別僅在手足姿勢上。兩手掌向下放于兩大腿上,兩手中指尖與兩膝齊,兩膝間距與肩同寬,并與兩腳跟上下垂直,兩腳略呈內八字形。
坐功同樣要求心理安靜,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周身關節松弛。坐功在達到上述要求后,過10分鐘,也逐漸會產生站功的感覺。練到高層次,無論站功、坐功,均會使人全身有混圓虛靈、明靜之感。
坐功在養生調氣上與站功有相同效益,不同點是站功對鍛煉人腿的支撐穩衡力有特別作用,而坐功對鍛煉人的尾骨支撐穩衡力有特別作用。兩者在拳藝中各有重要功能,可以互相補充,而不能互相代替。
三、臥功
臥功有左側臥和右側臥兩種。食后適宜右側臥。方法為:側臥時枕頭與肩平,右臥屈右肘,手心朝上平放枕上,以頭枕之,耳朵放于食指與拇指間(此法可使耳朵空虛,不受堵塞);或手掌平放太陽穴前,沉肘松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