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金絲面是四川省自貢地區漢族傳統名小吃擔擔面的“升級版”——金絲面,被吉尼斯評選為世界上細手工面。其細的手工切面僅0.067毫米,細過一根頭發絲。
金絲面源于擔擔面
金絲面的發明者是自貢鹽邦食府現任掌門人李紅凱。李紅凱說,他在北京飯店當廚師時,見許多客人是沖著四川名小吃而來,便萌發了制作更精良四川小吃的想法。
幾經鉆研,他以擔擔面為基礎,逐步發明出細如發絲、綿而不斷的金絲面。
他詳細描述,一般半斤面就可搟出寬75厘米、長4米多的薄面皮,切出來的細面條,在一個針眼內可一次性穿過30多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網絡廣播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金絲雜面是河北省饒陽縣的漢族傳統名吃。金絲雜面絲用綠豆粉、精白面、芝麻面、鮮蛋清、白糖、香油六種原料制成。
制作時把各種原料按比例和成面,軋成紙一般薄片,再用快刀切成2尺長的細條,盤成把,然后裝起來。因為條細如絲,成金黃色,故名“金絲雜面”。
金絲雜面不僅味美適口,營養豐富,而且食用方便。先在鍋里配好湯,湯開下面,即可撈出使用,是涮火鍋的佳品。1929年金絲雜面參加了天津國貨展覽會,榮獲二等獎。
金絲雜面的典故
相傳在清道光年間,饒陽縣東關有一位叫仇發生的農民,以賣雜面為生。他為了使自己的雜面具有獨特的風味,苦心鉆研,歷經數年,經過八百多次的試驗,終于制成了膾炙人口的金絲雜面。
清朝末年,有個老家是肅寧縣(與饒陽縣毗鄰)的太監,每次回家省親,必到饒陽東關仇家雜面店買一些金絲雜面,作為禮物帶回皇宮。
自此,金絲雜面便成為“宮面”的一種。民國時期,仇家金絲雜面曾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獎狀。
金絲雜面
金絲雜面絲用綠豆粉、精白面、芝麻面、鮮蛋清、白糖、香油六種原料制成。
制作時把各種原料按比例和成面,軋成紙一般薄片,再用快刀切成2尺長的細條,盤成把,然后裝起來。
因為條細如絲,成金黃色,故名“金絲雜面”。金絲雜面不僅味美適口,營養豐富,而且食用方便。先在鍋里配好湯,湯開下面,即可撈出使用,是涮火鍋的佳品。
金絲雜面的做法
食材
綠豆粉400g、高粉100g、蛋白120g、水70ml、糖粉5g、香油25ml。
步驟
1.將所有的材料混合揉成團,蓋上保鮮膜放置20分鐘。
2.醒好的面團分成4份,取一份面團稍搟薄,用壓面檔寬檔壓六、七次,將面片壓成平滑細膩。
3.再用壓面檔三檔壓五、六次。
4.將壓面機調到切面檔,隨自己喜好切粗切細,用細面檔切出細面條,面條盤起涼干可以收藏保存,立即用壓出的新鮮面條煮了一碗囪肉雜面,面條爽口彈力,耐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