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
1.鮑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較多的鈣、鐵、碘和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2.鮑魚的營養是澳大利亞核桃的7倍。
3.鮑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具有雙向性調節血壓的作用。
4.鮑魚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豐富的球蛋白;鮑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被稱為“鮑素”的成分,能夠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
5.鮑魚有調經、潤燥利腸之效,可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
6.鮑魚具有滋陰補陽功效,并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后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無妨。鮑魚的營養價值極為豐富,含有二十種氨基酸,每百克鮮鮑魚肉含豐富蛋白質23.4克,脂肪3.4克,無機鹽鈣32毫克,3.0毫克,鐵還有相當量的碘,鋅,磷和維生素A,D,B1等。天然野生原味即食鮑魚保留之營養價值勝干鮑。制成干鮑方法及烹調方法必定流失大量有價值之元素,失去原來味道及功能。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鮑魚具有滋陰補陽,止渴通淋的功效,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后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食療本草》記載,鮑魚“入肝通瘀,入腸滌垢,不傷元氣。壯陽,生百脈”。主治肝熱上逆,頭暈目眩,骨蒸勞熱,青肓內障,高血壓,眼底出血等癥。鮑魚的殼,中藥稱石決明,因其有明目退翳之功效,古書又稱之為“千里光”。石決明還有清熱平肝,滋陰壯陽的作用,可用于醫治頭暈眼花,高血壓及其它類癥。現代研究表明,鮑魚肉中能提取一種被稱作鮑靈素的生物活性物質III。實驗表明,它能夠提高免疫力,破壞癌細胞代謝過程,提高抑瘤率,卻不損害正常細胞,有保護免疫系統的作用。
鮑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調節血壓,潤燥利腸,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鮑魚肉和其粘液中能分離出不被蛋白酶分解的3種粘蛋白:鮑靈素I、鮑靈素II、鮑靈素III。藥理研究證實,對癌細胞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鏈球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皰疹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經常燉食鮑魚或與黑白木耳、黃花菜煮食,可以增強體質,預防腫瘤的發生。
補而不燥,養肝明目
歐洲人早在年前,已把鮑魚當作一種活鮮食用,譽作“餐桌上的軟黃金”;中國在清朝時期,宮廷中就有所謂“全鮑宴”。據資料介紹,當時沿海各地大官朝圣時,大都進貢干鮑魚為禮物,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七品官吏進貢七頭鮑,以此類推,鮑魚與官吏品位的高低掛鉤,可見其這味享有“海味之冠”的價值。中醫稱鮑魚功效可平肝潛陽,解熱明目,止渴通淋;主治肝熱上逆,頭暈目眩,骨蒸勞熱,青肓內障,高血壓眼底出血等癥。
食用價值
鮑魚是名貴的海珍品之一。肉質細嫩,鮮而不膩;鮑魚和河蚌、田螺的營養價值相當接近,蛋白質、脂肪、鐵、B族維生素的含量差異也不大。100克鮑魚中蛋白質的含量是12.6克,田螺是11.0克,而河蚌是10.9克。脂肪含量依次是0.8、0.2和0.8克。可見,它們都屬于低脂肪的食品。
由于它們的水分含量都很高,去除水分后,其干品的蛋白質含量相差不多,都在50%以上,河蚌的蛋白質含量高,達到干重的70%,所以,它們也是高蛋白食品。另外,鮑魚中還含有一些碳水化合物,約6.6%,對于動物食品來說,這些糖分就很高了,會給鮑魚帶來更多鮮美的口感。其味道清而味濃,燒菜、調湯,妙味無窮。北京北海仿膳飯莊的名菜“蛤蟆鮑魚”是譽滿中外的佳肴。
鮑魚肉中含有鮮靈素I和鮑靈素Ⅱ,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的作用。鮑魚的品種較多,其又稱“大鮑”“九孔螺”,其拉丁文名可譯為“海耳”,英文名可譯為“耳貝”。產地大多集中在澳大利亞、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朝鮮、南非、新西蘭、韓國和我國的大連、丹東、營口、臺灣、福建、汕尾、湛江等地區的附近海域;更有“土生鮑”和“養殖鮑”之分。
由于干鮑魚在市面上的售價不菲,因此有部分的無良商販,用一文不值的“干石鱉”冒充“干鮑魚”出售,以此從中牟取暴利。故在選購干鮑魚時一定要小心,以免上當;鮑魚如其它貝類動物一樣,足部很發達,足底平。市場上出售的干鮑魚已去殼,外形略似艇狀,有一面非常光滑,即為鮑魚的足底部分。而“石鱉”也有發達的足部,足底也是平的,因此稍作加工即可用來冒充鮑魚,但只要仔細一辨別就會發現,“石鱉”因肉體較薄,曬干后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
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大的區別在于,前者背部中央有片殼板,加工曬干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道明顯的印痕。
結語:以上就是鮑魚粥的幾種做法,多吃鮑魚能夠養肝,對眼睛也很有好處,鮑魚中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等成分,其營養價值很高,對治療頭暈目眩、白內障、高血壓都有很不錯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