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內金
原料別名:雞肫皮
原料分類:禽肉類及制品
禁忌人群:無特殊禁忌人群。
適用人群:適宜消化不良、面色萎黃、不思納谷、小兒疳積、形體消瘦、腹大腹脹、脾胃虛弱、食積脹滿、腸結核、骨結核等病癥患者食用。
1原料介紹
本品為雉科動物家雞的干燥沙囊內壁。殺雞后,取出雞肫,趁熱立即剝下內壁(不要先用水洗,否則難剝離且易破碎),洗凈,干燥。
2適宜人群
1. 適宜營養不良,腎炎水腫,病后體虛,消化不良之人食用;
2. 支氣管哮喘之人,癌癥患者,紅斑性狼瘡者,蕁麻疹,淋巴結核以及患有瘡癤者忌食。
3食療作用
白魚是吉林的魚中上品,俗話說:“三月桃花開江水,白魚出水肥且鮮。”
《永吉縣志》記載:“白魚一名‘魚白’一名‘魚喬’,吉林產者最細,故又稱細鱗白魚,貢品。”
唐代詩圣杜甫在《峽隘》一詩中就提到:“聞說江陵府,云沙靜眇然。白魚如切玉,朱橘不論錢。水有遠湖樹,人今何處船。青山各在眼,卻望峽中天。”
唐.盂詵:經宿者勿食,令人腹冷。多食泥人心,久食令人心腹諸病。
《日華子本草》:患瘡癤人不可食,甚發膿。元.吳瑞:多食生痰,與棗同食患腰痛。
《隨息居飲食譜》:白魚,甘溫,行水助脾,發痘排膿。多食發疥,動氣,生痰。
《食療本草》:助脾氣,能消食。
《開寶本草》:主胃氣,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
4食材文化
可消食健脾胃、消積滯;
主治食積脹滿,嘔吐反胃,瀉痢,疳積,消渴,遺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瘡。
炮制:揀去雜質,漂凈曬干。炙雞內金:先將砂子放入鍋內炒熱,再把洗凈之雞內金放入鍋中,用文火拌炒至棕黃色或焦黃色鼓起,取出,篩去砂子。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焙干研末調敷或生貼。
選方:
1. 治食積腹滿:雞內金研末,乳服。(《本草求原》)
2. 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術四兩,干姜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術、雞內金各自軋細焙熟;再將干姜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3. 治噤口痢疾:雞內金焙研,乳汁服之。(《綱目》)
4. 治小兒疳病:雞肫皮廿個(勿落水,瓦焙干,研末),車前子四兩(炒,研末)。二物和勻,以米糖溶化,拌入與食。忌油膩、面食、煎炒。(《壽世新編》)
5溫馨提示
養生推薦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