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貧血補鐵食療六要點
貧血是妊娠期較常見的合并癥,屬高危妊娠范疇。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漿增加多于紅細胞增加,血液呈稀釋狀態,又稱“生理性貧血”。
貧血對母兒可造成一定危害。所以一旦發生了妊娠期貧血準媽媽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食物中的鐵主要以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種形式存在,食補要注意鐵的食物來源和影響因素。
1.血紅素鐵是豬肝、豬血及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它與血紅蛋白及肌紅蛋白中的卟啉結合,可被腸黏膜上皮細胞直接吸收,因而吸收率高,一般可達20%~30%。
2.植物性食物中的鐵為非血紅素鐵,它主要以氫氧化鐵絡合物形式存在,需要在十二指腸還原成二價鐵離子后才能被吸收。
3.食物中的維生素C、某些氨基酸、果糖等可以促進非血紅素鐵還原成二價鐵,并與之結合成可溶性螯合物,使鐵在高pH條件下也能呈溶解狀態,有利于鐵的吸收。
4.糧谷類、蔬菜、蛋類食物存在的磷酸鹽、植酸、草酸、鞣酸、卵黃高磷蛋白等可與非血紅素鐵形成不溶性的鐵鹽而妨礙鐵的吸收,因此植物中的鐵吸收率低,多在10%以下。
5.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2對鐵的吸收有利。缺鐵性貧血往往和維生素A缺乏同時存在,給維生素A缺乏者補充維生素A,即使鐵的攝入量不變,鐵的營養狀況也會有所改變。
6.膳食纖維攝入過多時,可影響鐵的吸收,但某些纖維素和甜菜纖維似乎不抑制鐵的吸收。
有研究表明,隨著孕周的增加,貧血的發生率會逐漸增高。孕20周后孕婦缺鐵性貧血發生率已趨嚴重,貧血發生率可達25%以上,而此時期鐵缺乏率可達80%。因此這個時期的孕媽媽尤其要小心預防貧血的發生。
妊娠期貧血應該如何飲食
妊娠期貧血應該如何飲食呢?貧血是妊娠常見的并發癥,由于孕期血漿量增加但血液內容物如血細胞數目增長較少,就很容易出現貧血。孕期貧血以缺鐵性貧血為常見,我國統計妊娠合并貧血的發病率為10-20%。
貧血對妊娠婦女、胎兒均有不良影響。因貧血導致子宮缺血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嚴重貧血者容易患產褥感染,貧血孕婦的胎兒出現早產、死產的發生率均高于正常孕婦,新生兒體內儲鐵過少,可能在1-2歲發生貧血。WHO制訂的貧血標準為血紅蛋白低于110g/L。由于鐵在血液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補鐵成為主要的干預手段。
妊娠過程中應多吃含鐵量、含優質蛋白質、含維生素C高的食物。鐵在食物中廣泛存在,但以動物類食品的血紅素鐵吸收更好,因此應每天補充瘦肉(牛肉、羊肉、豬肉)、蛋類、奶類,每周2-3次動物肝臟,此外黑木耳和海帶也是含鐵很豐富的食品。
對于產前就有貧血的人,每天攝入20mg以上的鐵是比較困難的,應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除了保證鐵的攝入量充足外,更應注意的是保證鐵的良好吸收。鐵是在十二指腸吸收,并且需要一定的酸性環境,如果胃酸偏低就會影響吸收,應給病人提供適量的酸味食物或者配合維生素C。
新鮮蔬菜中和水果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并且能將食品中氧化型鐵轉變為還原型鐵,更易于吸收。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不但有一定的造血效果,而且有提高鐵吸收率的作用。對于嚴重的貧血患者,血紅蛋白低于 60g/L而且接近臨產期的孕婦,可給予輸血治療。臨產時還可以服用維生素K等止血劑以防產后出血過多而加重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