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生病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用的就是水銀溫度計來測量我們的體溫,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如果水銀溫度計打破了,是會散發有毒物質的。這是水銀溫度計一個要特別注意的事項。水銀溫度計也的確存在一些弊端。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水銀溫度計都有哪些弊端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應禁止水銀溫度計用于嬰兒
有新聞報道稱,有兒童因為水銀溫度計插在肛門內停留時間太長,結果導致孩子出現便血現象。
溫度計長時間停留在幼童肛門內,導致幼童多次便血。孩子媽媽初發現便血問題時,曾向醫生咨詢,但醫生的解釋是“開塞露”所致。直至孩子媽媽拔出溫度計,才發現了導致孩子便血的真兇。
一歲多嬰兒,身長不過70多厘米,占身長七分之一的水銀溫度計插入肝門10多個小時,導致幼兒便血,我都不敢想象這是怎樣的慘絕人寰。幸好溫度計沒有破裂,否則劇毒水銀灌入體內,將對嬰兒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傷。
新聞報道中護士是嚴重失職,把溫度計插到孩子的肛門內的時候,就要注意市場拿出來看一下。
沒拔出溫度計,本來是很容易發現的,可到了醫生環節,卻不肯俯下頭檢查一下嬰兒的身體,就輕易斷定便血是用“開塞露”所致,這樣的醫患溝通太過潦草,同樣也是失職表現。
值得深究的是,倘若不是采用傳統溫度計來測嬰兒體溫,就不會發生深圳兒童醫院這樣的醫療事故。
水銀溫度計這樣落后的測量體溫的方式,居然還普遍用于嬰幼兒身上,深圳這樣的發達城市在用,別的邊遠貧困地區就更不用說了。
溫度計也不是只有水銀溫度計一種,測量體溫的方式很多,有接觸式的,也有非接觸式的。
玻璃水銀溫度計和新型的測量體溫的方式相比弊端很多。
利用的是水銀遇熱膨脹的原理,測溫時間長、易碰碎、水銀流出會污染環境甚至造成人中毒,另外在讀數時也容易產生視差,造成誤讀。
據統計,同一只玻璃溫度計由不同的護士讀出的體溫差可能會相差0.1攝氏度,更別說非專業人士了。
糾結的是,用這種溫度計不但要接觸人體,還要讓人體的某一補位將其固定住。
對于成人來說,腋下、口含都行,而嬰兒的幾乎沒有自控能力,容易咬斷體溫計、難免病從口入,也無法用小胳膊乖乖固定溫度計。
剩下唯一辦法就只能將溫度計插入肝門了,但嬰兒不舒服、疼痛只能哭喊,造成便血也無法用話語表達溫度計還在肝門里,或者自行取出溫度計。
別說溫度計在體內10多個小時,哪怕只有10分鐘,水銀溫度計入肛式測量嬰兒體溫也是高度危險的行為。
早在35年前,就有英國學者指出肝門溫度計容易造成新生兒直腸穿孔,任何器械通過肝門進行檢查都會發生穿孔的危險,并且這種損傷不易發現,即便剖腹手術也難以確診,于是他們建議,除非在特殊情況,不應在嬰兒中使用肝門溫度計。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就算一樣要接觸人體的電子體溫計,也比水銀體溫計先進許多:非玻璃材質不易破碎、相應迅速,不含水銀非常安全,并且在讀數時派出了人為因素,準確度更高。
應該大力推廣并日漸取代傳統玻璃體溫計,如果一時無法做到覆蓋所有醫院,至少兒童醫院、兒科等嬰幼兒集中地醫療機構應該率先配備。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