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疾病,很多人都會發生低血糖的現象,發生低血糖的原因是和平時生活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的,所以要是想要改善低血糖就要調整飲食,可能很多人對于低血糖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低血糖的表現。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診斷低血糖。低血糖癥是一組多種病因引起的以靜脈血漿葡萄糖(簡稱血糖)濃度過低,臨床上以交感神經興奮和腦細胞缺氧為主要特點的綜合征。低血糖的癥狀通常表現為出汗、饑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嚴重者還可出現精神不集中、躁動、易怒甚至昏迷等。
低血糖的表現
(1)小腦受累表現:低血糖可損害小腦,表現有共濟失調,運動不協調,辨距不準,肌張力低及步態異常等,尤其是低血糖晚期常有共濟失調及癡呆表現。
(2)腦神經損害表現:低血糖時可有腦神經損害,表現為視力及視野異常,復視,眩暈,面神經麻痹,吞咽困難及聲音嘶啞等。
(3)周圍神經損害表現:低血糖晚期常發生周圍神經病變而致肌萎縮與感覺異常,如肢體麻木,肌無力或肌顫等,臨床上曾有低血糖患者發生肢體遠端呈手套襪套型感覺異常者,還可有周圍性刺激與灼痛性改變等,這與其脊髓前角細胞變性有關,也有人認為與胰島素瘤引發的低血糖所致肌萎縮與肌炎有關,低血糖性周圍神經病變還可致足下垂,手足細動作失靈,如不能寫字,不能進食,不能行走,甚至臥床不起。
(4)器質性病變所致低血糖表現:常見于胰島素瘤性低血糖,約70%為良性腺瘤,直徑0.5~3.0cm,多位于胰尾部,胰體部與胰頭部的發病情況相似,多為單發,增生次之,癌瘤較少見,如為癌瘤多有肝及鄰近組織轉移,國內胡立新曾報告一例多發性胰島素瘤,共有7個,胰頭1,胰體2,胰尾4,大小不一,直徑為10~50mm,小的有報告為1mm,稱為微腺瘤,手術時不易被發現。
胰島素瘤的低血糖發作較重而持久,并常有以下特點:①多在空腹時發生低血糖,如早餐前;②發作時癥狀由輕而重,由少而多,逐漸頻發;③癥狀為陣發性發作,發作時的情況,患者自己往往不能回憶出來;④不同患者低血糖癥狀不完全相同,同一病人每次發作癥狀有時也不完全相同;⑤低血糖患者常不能耐受饑餓,往往在發作前增加進食來預防發作,故而病人體重一般常有增加;⑥患者空腹血糖可以很低,有時僅為0.56~1.68mmol/L(10~30mg/dl)。
(5)反應性功能性低血糖表現:反應性功能性低血糖主要表現:①女性多見,發作較輕,病史長,多有情緒緊張及精神創傷史;②低血糖發作多在飯后2~3h,空腹血糖正常或稍低;③低血糖發作以腎上腺素增多癥狀為主,歷時20~30min,常無昏迷,多自行緩解;④患者常為神經質,發胖,體征陰性,雖反復發作而病情并無惡化;⑤低血糖水平不如胰島素瘤明顯,空腹血糖多在2.24~3.36mmol/L(40~60mg/dl);⑥患者可耐受饑餓達72h之久而無昏迷發生。
一般大腦神經細胞從血流中攝取葡萄糖較為恒定,不受血糖消長的影響,因而低血糖癥狀要在45mg/dl(2.52mmol/L)以下時才能表現出來,低血糖表現與大腦缺氧狀態類似,故有大腦循環障礙(如動脈硬化,腦梗死)時,低血糖癥狀可提前出現,血糖降低程度和速度與臨床癥狀的出現和嚴重程度大致平行,但無絕對的定量關系,發生低血糖癥狀的血糖閾值無統一標準,個體差異性較大,同為血糖值30mg/dl(1.68mmol/L),有的發生昏迷,有的只有部分低血糖癥狀而無昏迷,但都需給予治療,以提高血糖水平。
1、蝦皮腐竹
因為腐竹是高蛋白的食品,所以如果常吃可以防止低血糖就餓高血脂的疾病。
原料:腐竹250克,蝦皮20克,蒜頭一瓣,麻油、姜、精鹽、味精各適量。
制作:蝦皮加酒、水浸發并煮沸,腐竹冷水發后撕成細長條。油燒熱后爆香蒜茸、姜末、加入腐竹及蝦皮(連汁),煮沸調味、再用小火燴20分鐘,淋上麻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