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圍棋的下法
古代規則
古代的棋也是收官子的,否則無法判斷勝負(除了中盤勝),只不過一般收官的部分都不計入譜中,這和古人對棋的概念有關。古代黑棋不貼目。
古代采用的是座子制,即對局時先在棋盤角上四顆星的位置分別擺上4個子,黑白各兩個,類似的對角星布局。
還棋頭。這是古代特有的規則,即你每分斷對方一塊棋,后計算勝負時對方就要貼給你一個子,因此對方被你分斷的越多,你獲利越大。
古代圍棋的下法分為敵手棋、饒子棋、先兩棋。位尊的,水平相當的(敵手棋),一般執白先下;水平高的與水平低的下(饒子棋),高手執白,水平低者執黑先下。古人計算勝負的規則和的中國規則是一樣的,子目皆空,即棋盤上的活子,目就是圍住的空點。
“空”在這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總指你圍的地盤,不單單表示圍住的空點。
古代圍棋與現代圍棋下法比較
古代圍棋與現代圍棋下法基本相同,但本質區別在于古代圍棋是以子多為勝(參考《敦煌棋經》),唐宋數路法(參考《忘憂清樂集》日本規則即由此變來)數空需扣除眼位、公氣不計,明清數子規則有還棋頭(眼位不是子,該規則后來被日本廢除)。
其他區別:第一,古代圍棋一般白先黑后;第二,古代圍棋沒有貼目,黑棋181子就獲勝;第三,古代圍棋是座子制,就是先在對角星位分別放黑白兩子,大限度限制先手優勢(后來被日本廢除,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貼目)。
北宋沈括還提出了“四國圍棋”的下法(見《夢溪筆談》“四人分曹共圍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