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于唐代的停道比子法
本文的重要猜測是:先于唐代的停道比子法比的是俘子!
《敦煌棋經》“棋有停道及兩溢者,子多為勝”中的“停道”,就是指的這種比子法。
“停”就是等。 “停道”就是雙方盤面圍住的空點相等。
在勝負計算的時候,盤面停道(不包括棋子賴以生存的空點)是怎么操作的?
猜測是:收完官子后,進入勝負計算階段,盤面道多的一方在盤面上每填一子,盤面落后的一方就交一枚俘虜給對方。
雙方在盤面上“停道”后(不包括棋子賴以生存的空點),只需要比較雙方俘獲對方的棋子誰多誰就贏。
“停道”后比俘子相對于下到“兩溢”再比俘子更簡便,也是與原始的圍棋—吃子棋一脈相承。
比起原始圍棋,這個時代的人們不用下到“兩溢”局面了,因為“停道”的原因,可以少下好多步數了。
但敦煌棋經為什么仍提到“兩溢”,因為當時的人們清楚地知道,圍棋的起源是“兩溢”的吃子棋。
因此,“停道比子法”是比較成熟的圍棋規則。
敦煌棋經的” 棋有停道及兩溢者, 子多為勝“的新解:
棋下到雙方道數相同,或者可以下到雙方滿而不溢(下到后,只有基本眼位),誰俘獲的子多誰勝!
所以,這并不矛盾。無論從吃子棋的起源的角度,還是從數俘子比數盤面活子更容易這個角度,我都傾向于”子多為勝“非常可能是俘子多為勝)
二唐宋數路法
唐宋數路法通行在后來的唐朝和宋朝。隨著對圍空意識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重視圍空,也就是棋盤上的空點--創造了“路”的概念,人們開始認為被吃子是“負路”。
唐宋數路法計算勝負與之前的規則的重大區別是:需要死子回填,死子回填后,再計算雙方盤面的路數多少來定勝負。(現行日本規則就是從唐宋數路法學來的。
唐代或更早以前的勝負單位是“子”(俘子)。到了唐代,勝負單位變為“路”,“路”是路點,就是棋盤上的空點(不包括棋子賴以生存的空點)再減去被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