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選擇氣功來進行健康養生,小編覺得是個不錯選擇。那么今天就教大家如何練習氣功和氣功的呼吸方法,并且具體講解一下練氣功的好處,感興趣的朋友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在日常生活中,氣功是人們在養生的時候可以采用的一種鍛煉方式,那么,應該如何練習氣功呢?具體如下。
1.掌握練氣功的三要素:調息、調身、調心
修練氣功,首先是要在調息、調身、調心上下功夫。
(1)調心就是自覺控制意識活動,這是氣功鍛煉的中心環節
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狀態。難以入靜是初練氣功的一大障礙,由于入靜與練功效果有關,所以初學者往往求靜心切,這反生急躁,越練越煩,更難入靜。入靜就是通過意守,改胡思亂想為靜思專想,進而做到無思無想,恬靜愉快,悠然自得。
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體內特定的部位,或意想著對身體有益的事情,常用的方法是用呼吸結合意守丹田。
丹田是指臍下一寸半的氣海穴,它不是一個點或一個面,而是一個球體。呼吸與意守丹田結合,叫做氣貫丹田。氣貫丹田的一般方法是進行腹式呼吸,即吸氣時膈肌下降,腹壓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氣經肺吸入丹田;呼氣時小腹回縮,好像氣從小腹經肺呼出。
(2)調息就是自覺控制呼吸
其基本要求是“細、靜、勻、長”,逐步達到無聲無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練時,務必自然,不可勉強,慢慢做到從有聲到無聲,由短促到深長。好是練“氣貫丹田”法,至于“大周天”、“小周天”的運氣方法,待有一定功力后再去逐步學習。
運氣是指通過深長呼吸和停閉呼吸,以意領氣,打通經脈,意隨氣行,運行周天。這在古代也稱“閉氣”、“引氣”、“行氣”、“運氣”等。若運氣攻患處,給自己治病稱“行氣”;若運氣外出,發氣給他人治病,則稱“布氣”。
(3)調身就是自覺控制身體的姿勢和動作
調身可以分為“行、立、坐、臥、做”。這五種情況必須要與調心和調息進行相互配合。調身的要求是寬衣解帶,舒適自然。
行,要平正不搖,注意道路,氣貫丹田,呼氣提肛,吸氣放松。立,兩足平行與肩同寬,雙膝微屈,軀干平直,含胸收腹,兩臂向前半舉,屈肘屈腕如抱球狀,兩目半閉凝視鼻端,然后調息,意守丹田。
如“三圓式站樁坐,有自由式和盤膝式兩種自由式,選適當高度之椅、凳或床,雙腳踏地而坐,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仰掌疊放一起置于小腹前,目半睜,視鼻端,或雙手合掌如佛,目半睜視指端盤膝坐,有單盤膝、雙盤膝和自然盤膝。
單盤膝是將一側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面;雙盤膝是先將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面,兩小腿交叉,兩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盤膝是兩小腿自然交叉成八字形,兩足壓在大腿下。上身姿勢皆同自由式。行功應備軟墊,兩腿發麻時,可行自我按摩后收功。
臥適于病弱或失眠者,可于睡前行此功。以右側臥位為佳,頭稍向前。下面的一只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面一只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處,手心按腹。腿的姿勢是,下面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面的屈膝120°放另一腿上面。
做有兩個含意,其一是指日常勞作時,根據工作的性質,采取合理的不易疲勞姿勢,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精神實質是時時處處都意守丹田練氣功。
其二是指導引、太極拳等各家各派的動功功法,其姿勢動作五花八門,學者應選其一種,認真練習。總之,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
2.練習氣功的要領
(1)松靜相輔,順乎自然
松與靜的關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進入靜,而入靜后,也必然呈現全身放松,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