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調息法
練功時間與上述相仿,采取盤坐或平坐式,兩掌相疊掌心向上,拇指相扣,置于下腹部或覆掌按于兩膝上。摒絕思慮,舌抵上腭。先取自然呼吸,并默數呼吸,由一至十,反復進行。待進入淺度入靜狀態后,意守下丹田(臍中或臍下1.3寸處)并改用腹式呼吸,逐漸做到呼吸勻、細、柔、長。
通過數周或數月的練功,一般可導入深度的入靜狀態。呼吸極度緩慢,并可自發出現沿任督脈循行的特殊感覺傳導現象。但此種現象不可追求,不可用意念引導,須自然而然。每次練習后,不可驟然起立活動,應先摩面、擦耳或摩搖關節后,緩緩睜目、起身,使入靜與清醒有一緩慢交替過程
氣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正是得益于它對人體的幫助,它不但可以強健身體,還能夠調節心態,讓你浮躁的心靜下來,正是一舉多得啊。但是少數人在學練氣功后,表現為不僅沒有消除疲勞,反而出現頭脹、頭痛、頭緊等許多頭部不適的感覺。個別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以至引起持續的頭部不適感,形成氣功出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功法復雜不熟練。氣功功法多種多樣,有靜有動,有易有難,有簡有繁。特別是某些有多節套路的動功,不僅要求學功者學會各套路的繁雜動作、姿勢,而且還必須在做每一節動作時按要求配合呼吸和意念,這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件較難做到的事情。
往往是想起這節動作,忘了下節動作;做準了動作,配錯了呼吸;呼吸和動作配合協調了,又沒達到對意念的要求等等,使初學者應接不暇。這不僅起不到解除心理負擔的作用,反而格外增加了心理緊張,從而出現練功時頭痛、頭脹、頭緊的不適反應。對待這種情況的措施有兩條:
一是明確自己學習氣功的目的與所選擇的功法是否統一。如果學習氣功的目的單純是為了健身或治病,那么,不必追求姿勢動作的復雜,以及在復雜動作基礎上的呼吸意念配合,只要選擇一種實用而簡便易學的功法,如動作易學、自然呼吸、意念單一的功法,就可有效地達到學功的目的。這樣就實現了目的與方法的統一。
反之,目的單純,但選擇了復雜的功法,目的與方法不統一,就應毫不猶豫地放棄復雜功法,改學簡便功法。這里須強調的是,功法簡單并不意味著效果不大,恰恰相反,越簡單的方法越容易使人意念單一,更好地實現入靜狀態。
二是對那些已經具備了一些氣功基礎,但是還想增加一些功法難度和趣味性的人,在學練復雜動功時,初期出現顧此失彼而引起頭部不適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要堅持鍛煉,使動作越來越熟,動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越來越協調,頭部不適感就會消失而出現新的舒適的感受。
2、不適當地意守上竅。練功要領之一是上虛下實,要求練功人在意念的運用上保持下體占七分,上體占三分。這樣可使下體感覺充實,而頭部保持虛靈。但是有的學功人對此處理不當,使意念集中在上部,尤其是個別功法教人意守鼻尖、印堂、百會等上部穴區,引氣上行,這必然出現頭脹、頭痛、頭緊等不舒服感覺。
嚴重者甚至不適感持續存在,變為練功偏差。對此,初學氣功者必須有足夠的認識。除胃下垂、長期腹瀉、脫肛等中氣下陷患者外,一律不要輕易意守上竅。一旦意守上竅出現不適,應立即改為意守下丹田或兩腳心涌泉穴來進行糾正。不見好轉者,立即請教有經驗者、專業氣功工作者。
結語:氣功對身體有很多方面的功效,不僅能治療多種疾病,而且能放松精神緩解壓力對身體有很多的益處,以上為大家講解了氣功治療幾個方面疾病的方法和一些氣功的知識,還望能幫助到一些愛好氣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