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是我國文化歷史上的一個瑰寶,是我國這幾千年文明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不提它的效用,光是它的歷史價值,就值得我們膜拜,不得不佩服古代先人們的智慧,說到氣功,其實現在很多的人都只知道它可以強身健體,老人練習可以延年益壽,其實它的效用遠遠不止于此。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于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云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于內功的一些極淺顯的東西,因為理論中太多涉及到門戶的東西是不能說出來的,所以可能大家覺得不知所云,這也沒有辦法,畢竟門戶之間還是很深的。
內氣功的內容非常廣泛,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的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主要包括調身、調心、調息、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范。氣功的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站樁功和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
在練習氣功中如何進行呼吸吐納?呼吸吐納是指吐出肺中濁氣,吸進清新的空氣。呼吸方法是,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時配合提肛呼吸。具體操作是,吸氣時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氣時隔肌下降、松腹、松肛。與動作結合時是起吸落呼,開吸合呼,蓄吸發呼,在每一段主體動作中的松緊與動靜變化的交替處,采用閉氣。因每個人的肺活量、呼吸頻率存有差異,功法的動作幅度也有大小、長短之別,對呼吸的方法要靈活運用,不可生搬硬套,如氣息不暢應隨時進行調節。練習中對呼吸吐納的總體把握是,在初學階段以自然呼吸為好,待動作熟練后可根據呼吸方法結合動作逐漸練習,呼吸應柔和均勻,不可追求深長,其間自然呼吸在練習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這樣,經較長一段時間的鍛煉,呼吸與動作才能配合自如,逐步進入不調而自調狀態。
氣功修煉中的意守方法:意守方法有很多種,通常概括為內守和外守兩大類。所謂內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則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云、意守鮮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
1、意守身體放松:有意識地使身體放松,是練功中基本的內容。從練功一開始,就要注意身體姿勢擺得安穩妥當,舒服自然,并在整個練功過程中不斷加深放松的程度。
2、意守身體某一部位:在全身放松后,把意念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雜念;另一方面,由于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對身體內部氣血的運行、臟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療效。常見的具體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意守經絡法,如小周天功法;意守病灶法等。
3、意守呼吸:在全身放松的基礎上,為了使思想安靜,呼吸緩慢下來,可采用下列三種呼吸方法:
數息:一面呼吸,一面默數其次數,從一到十,如此周而復始。
隨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計呼吸次數。
聽息:仔細傾聽自己呼吸的聲音。
4、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時默念字句,如吸氣時念“靜”,呼氣時念“松”(或念類似的字句)。這是給自己一種良性暗示,起安靜放松的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