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儒家的仁、義、誠和道家的氣、神、真意相類比,并在《五德篇》中,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的肝、肺、心、脾、腎相結合。對氣功的修煉者們來說,涵養道德是練功的基礎,是練好氣功的保證。切實加強對傳統氣功的管理和引導,加強傳統氣功事業的發展,將其中的有益因素融入社會主義新道德觀體系,有利于提高人們整體的道德素養,有利于團結和調動各方面的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發展。
三、完善心理,提高適應能力和調節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要忙于應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更加激烈的競爭,生存的危機,就業的壓力,人際關系的緊張,由此引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諸如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疾病、自殺、吸毒、酗酒、艾滋病等,還有大多數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郁悶”等現代文明病,這些都是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而沒有找到適當的心理調節方式和情緒宣泄方式而造成的,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心理性疾病逐漸轉為疾病譜中主體地位。
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只重視人體微觀低層次內環境的動態平衡,忽略精神與軀體平衡、心理與生理平衡、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平衡,只依靠身體參量的偏離正常來診治疾病,忽視社會心理適應不良的變量因素對人健康的影響,日益暴露出明顯的不足。
《素間·五運行大論》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它是人體對客觀事物和現象做出的不同情感反映,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人體自身生理活動調節范圍與耐受能力,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感情太過或不及而造成的身心疾病,諸如抑郁、驚悸、怔忡、癲狂等[4]。傳統氣功的方法種類繁多,不管是吐納服氣、導引、按摩、存思等,長期習練都可以用于保持身體健康、并對某些疾病特別是心理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關鍵是在于這些氣功方法在調節人的心理方面有獨到之處。正如司馬承楨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長期堅持鍛煉,可以在保持情緒的安定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健全統一的人格、開朗輕松的心境、堅強的意志、較強的適應能力、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積極樂觀的態度。
四、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我國也于1999進入了老齡社會,老年人口規模巨大,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并且老齡化發展迅速,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中國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這個歷程,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都保持著很高的遞增速度。
人口老年化對經濟活動、社會服務、醫療衛生等都會帶來重要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有效緩解這些壓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社會生活環境,積極為老年人健身活動創造條件,是當務之急。
很多老年人由于身體素質的限制,一些比較激烈型的運動就不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群了,真正適合他們的運動不是非常多,但是氣功好像就是專門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一樣,無論是運動方式,運動量還是它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