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從它們的終目的和作用上來講,太極拳是通過“以意領氣,以氣引力”的不斷練習,終達到意、氣、力完美結合的境界,從而做到在技擊當中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氣功的終目的是醫療作用,是通過氣功練習之后,強健身體,延年益壽.
總而言之,氣功和太極拳很有些相似,但其實又不盡相同,練習太極拳的人一般都會修習氣功,這是作為他們的一項重要內容的,而在氣功界的一些人士也經常會借鑒太極拳中的一些方法要領,來進行融會貫通,讓本身的功法變得更加強大。
一般認為太極拳是動中求靜,氣功是靜中求動,兩者相輔相成。
但近來有人在想,這兩者的動與靜二樣嗎
首先,它們的實質是不同的,太極拳動的是四肢身體,氣功動的是意念引導下的內氣;太極拳靜的是心態平靜,氣功靜的是肢體外表,可見兩者的動與靜的內涵是不相同的。
其次,氣功靜中求動是求內氣運動;而太極拳動中求靜只是一個手段、一種方法(以靜御動),靜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內氣的動,心平氣和(靜),才能很好地運用意念(用意不用力)并在拳勢的導引下達到內氣運動。
由于這兩者都是以促進內氣運動為目的,故具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殊途同歸的功效;對于養生來說,不但可以同練,而且好同練。
為什么
因為太極拳要達到內氣運轉比較費時,光是練拳架從不會到精熟,在業余條件下,沒有幾年功夫是不行的。而練站樁身上沒動作,專心松靜,用意念,隨呼吸導引內氣在體內轉,一門心思;就比較容易“得氣”。當你在站樁過程中有了內氣潛轉的真切感受,便能幫助你在練太極拳時,通過放松用意不用力,再配以拳勢呼吸,也就會比較容易捉摸到內氣隨拳勢而流動。
再反過來,由于拳勢的整體性、多樣性、多變性,忽左忽右;忽進忽退,這就必須要有相當于大周天的內氣周身運轉相配合。這樣的內氣周身運轉,也就會促使你在站樁中,內氣運轉由原來的小周天任督二脈運轉,擴展到遍及全身的大周天運轉。
但”大周天”不像傳統練法那樣繁瑣:要記憶十二經絡;有關穴位,以及來龍去脈,既不大容易弄清楚,又難操作,弄不好還要出偏等。是采取隨意用多種方式運轉,既可按身體需要隨便選擇,又可增加趣味以免單調乏味。這種內氣的隨意運轉處于有規律與無規律之間,總的規律是:吸升呼降,氣沉丹田(升,沿督脈及四肢外側;降,沿任脈及四肢內側),吸蓄呼發,讓內氣“滿身能跑”,(楊澄甫語)。其實這種內氣的隨意運轉,近乎《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說的“氣以直養而無害”,是指內氣的自然調養修煉,也就是通過吐納、導引,用意念推動內氣的運轉和強化; 練太極拳也好,練氣功也好,能明白這個理,就像是走在陽光大道上,信心十足。倘或一知半解,難免有摸黑弄堂的迷茫。
太極拳能否用于實戰這個話題,已爭論很久。即使在舊中國的民國初期的比武中,太極拳也是敗多勝少,當時的太極拳家向愷然先生說:“在一次武術比賽之后,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的,多未勝利。而北平方面,所去應試之人,其勝利者,雖十之七八也曾練太極拳,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也曾有人評論了太極拳的得失,他說:“練太極拳者,每有存心輕視外家拳之習氣,論拳理,太極拳自較外家拳精細,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