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把玩 學有小成
“紫砂壺的挑選固然重要,但是開壺更有講究”。王德員順手輕輕拿起一把扁鼓壺,給筆者又講起了開壺的知識來。
在外行人看來,紫砂壺的收藏不過是把形態各異的壺囚放在櫥架上而已。然而,王德員卻把每一把壺都看作是一個“生命體”。新壺在使用之前,需要處理,這個過程就叫開壺。將壺蓋與壺身分開,放入潔凈、無油污的涼水鍋中,將鍋置于爐子上,以文火慢慢加熱至沸騰,1小時后關火。目的是通過熱脹冷縮讓壺身的氣孔釋放出所含的土味及雜質。新壺經過開壺程序后,就可以正式使用了。
“這是曼生十二式、這是僧帽壺、這是綴球壺、陰陽八卦壺、一捆竹壺……”。在王德員的指引下,走進他家的小客廳。筆者好像置身于一個紫砂壺的小小博物館,真夠讓人欣賞一回的了。據王德員講,這賞壺是最講究文化底蘊的。一把放在最顯眼位置的壺的名字竟然由9個字組成——叫“龍鳳陰陽八卦一捆竹”,壺鈕是陰陽魚;壺蓋上刻著八卦圖;壺身則由“八八”64根竹子合圍而成。最津津樂道的是一把裝有紅木把手的“唐羽”,此壺不但小巧,而且別致。據說源自于唐朝的一種舞蹈道具。幾乎是每一把壺,王德員都能講出一個典故來。為了了解紫砂壺,王德員專門買來專業書籍悉心研究。上班時間忙工作,下了班就忙學習、忙收藏,所以王德員現在的生活非常豐富。
養把好壺 品味人生
紫砂壺的使用過程,也就是養壺的過程。王德員認為養壺,要有閑、有心。因為養壺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涵香納味,并使紫砂壺煥發出其本身渾樸的光澤。
據王德員介紹,新紫砂壺顯現的光澤往往都較為暗沉。而紫砂壺中的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壺內的茶水,時間久了,便能使壺色光澤古潤。更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壺的清潔,尤其不能讓紫砂壺接觸油污,保證紫砂壺的結構通透。說得起勁,王德員干脆現場演示起養壺過程:先用沸水澆壺身外壁,然后再往壺里沖水,這樣就是“潤壺”了。如果經常這樣,就能養出晶瑩剔透、珠圓玉潤的藝術效果。
養壺有外養與內養之說,只有內修外養,兼收并蓄,才能養出好壺。外養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時,壺的溫度較高,壺壁上的細孔會略微擴張,此時要用細紗布擦拭水汽,讓茶油順熱吸附于壺壁之中。久而久之,壺壁也就潤滑了。內養的關鍵是一壺不事二茶。因為紫砂壺有特殊的氣孔結構,善于吸收茶湯。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來的茶湯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否則,相互混雜就沒有個性可言了,養出來的壺的品性也就不高雅。
在王德員看來,養壺就是人與物的交流和溝通。用手或毛巾之類的柔軟織物摩挲的過程就是和壺的溝通過程,日久它便能閃爍出五彩紛呈的光華。在養壺時最好用山泉水,因為它是自然之水沒有任何異味,不會干擾茶葉的香氣。自來水則因為含有漂白粉的氣味,會破壞茶香的醇正。濱州地處平原,沒有天然泉水,所以每次外出踏青游玩,尋泉覓水就成為王德員首要的任務。
通過幾年來的養壺經歷,讓王德員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