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補血
《醫學入門》記載:“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可見,血對人體多么重要,如果貧血、血虛會給人們帶來生理、病理性危害,人們必須及時補血。下面介紹常用的補血中藥。
血為百病之始
血是營養人體寶貴的物質,《黃帝內經》里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以奉生身,莫貴于此”。中醫學認為,血營養人體內外上下各部組織。若血液不足,即發生血虛癥,或血液對人體某一部位的營養或滋潤作用減弱,或全身性的血液虧損。《醫學入門》曾對血虛癥這樣評論:“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可見,血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嚴重的,必須及時進行補血。
熟地黃
是由于地黃加黃酒拌和蒸制而成。其味甘、性微溫,功能滋陰補血。《本經》有“填骨髓,長肌肉……久服輕身不老”的記載。《本草經疏》譽其“補腎家之要藥,益陰之上品”。故“凡臟腑之不足,無不可得其滋養”。現代研究證明:地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特別是對衰弱的心臟,其作用更明顯。
何首烏
為常用的滋補強壯藥。以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入藥,味苦、甘、澀,性微溫,若生用,功在潤腸通便;若制用,功在補肝腎、益精血。另有白首烏,是以蘿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塊莖入藥,雖功同赤首烏,但補力較弱。由于何首烏有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和輕瀉等多種藥理作用,故為重要的抗衰老藥物之一。它不僅為滋補強壯佳品,亦為烏發、悅顏、潤澤肌膚之要藥。年邁體弱者常服則大有裨益。
枸杞子
以前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發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被譽為歷代保健良藥。如《神農本草經》里說:“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食療本草》謂之能“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據藥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有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血脂癥、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
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為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所常用,尤為婦科常用藥。正如《日華子本草》云:“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臨床上常與熟地、當歸配伍,用于治療血虛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經后腹痛等;與甘草同用,對脅、胃脘、腹、頭、四肢肌肉等部位拘急疼痛。
雞血藤
為昆明雞血藤和山雞血藤的藤莖,味甘、苦、性溫,能補血養血、通經活絡,現代研究證明,有升白細胞之作用,可用于因放射線照射過多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用雞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的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癱瘓、月經不調、跌拉損傷等癥。
桂皮
月經期應因勢利導,以求行經通暢。肉桂能溫中補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一道營養美味的肉桂牛肉,不僅解饞,還能趕跑痛經。肉桂4克,牛肉250克,佐料是生姜、精鹽、黃酒、味精和蔥。把肉桂洗凈,切成2厘米長、1厘米寬的條,牛肉切成塊兒,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加入佐料燉熟即可。
丹參
卵泡成熟后便排出卵子,要促發排卵,應在養精血的基礎上加入通絡、行氣、活血藥物。丹參除補血之外,還能活血調經,清心除煩。事先將500克海蜇皮用鹽水浸泡起來備用。把丹參洗凈切片兒,15克就夠了,再切點姜片、蔥段,一起放到燉鍋內,加水用大火加熱,水開后轉小火煲20分鐘,海蜇皮撈出來切成段放入鍋里,后放上鹽、味精、香油調味即可。
以上介紹的是常用的補血中藥。服用時,應辨證用藥,要分清是一般血虛、肝血虛、心血虛,還是心脾兩虛。
結語:血的重要性,相信看完本文大家都知道了吧,如果血不足的話,我們一定要記得補血,尤其是女性。補血的食物有很多,但是補血也存在誤區哦,我們大家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