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痛經是比價常見的一種情況,在治療痛經方面中藥一直有比較突出的效果,治療痛經的中藥是什么?也有一些朋友出現痛經之后,不治療,這樣是不對的,我們還是要吃一些藥物,什么中藥治療痛經的效果好?在痛經出現時,可以采用食療的方式,痛經如何食療?下面一一為大家解答。
治療痛經的中藥
1.少腹逐瘀湯
我們在出現痛經之后,可以吃些中藥進行治療,選擇炙沒藥、川芎各6克,小茴香、干姜、肉桂各3克,當歸、赤芍、蒲黃、延胡索、五靈脂、澤蘭各10克,益母草30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3次服完。此方具有活血祛瘀、溫經止痛的功效。此類患者如果服用湯藥不方便,也可使用少腹逐瘀丸、少腹逐瘀顆粒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2.甘橘調經飲
除了上面介紹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藥物進行治療,取甘松、蠶砂各10克,荔枝核12克,山楂、清橘葉各6克。之后把它們放到一起用水煎煮,之后去渣留汁,可每日服1劑,分3次服完。痛經患者可于每次月經來潮的前3天開始服用,可連續服用5~7天。
這個藥物的配方具有行氣舒肝、活血調經的功效,比較適合在月經前期或是月經期間,出現小腹脹痛、乳頭觸痛、心煩易怒、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等癥狀的一些患者食用。此類患者如果服用湯藥不方便,也可使用女金丹、婦女調經丸、益坤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3.姜棗紅糖湯
取干姜、大棗、紅糖各30克。將大棗去核洗凈,將干姜洗凈切片,加紅糖一起煎煮后趁熱服用,可每日服1劑,分2次服完。此方具有補脾胃、溫中益氣的功效,適合在經期出現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蠟黃、大便溏瀉等癥狀的痛經患者服用。此類患者如果服用湯藥不方便,也可使用艾附暖宮丸、烏雞白鳳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4.理氣活血方
取當歸、香附、烏藥、延胡索、枳殼各12克,桃仁、郁金、乳香、沒藥各9克,莪術、川芎、柴胡各6克,失笑散30克(五靈脂、蒲黃各等分,包煎)。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3次服完。痛經患者可在每次月經來潮前開始服用此藥,至經行后第二天停藥,每個月經周期服用5劑為1個療程。此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臨床上應用此方治療痛經,其有效率可達96%。此類患者如果服用湯藥不方便,也可使用活血調經丸、益坤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5玄靈止痛湯(加減)
取玄胡、醋炒五靈脂、白芍各10~30克,當歸、川芎、甘草各10~20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3次服完。患者可于每次月經來潮前的3~5天開始服用此藥至經血和疼痛停止為止,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患者若出現經前或經期下腹脹痛嚴重、拒按,經量少并伴有乳房脹痛,可在此方中加入柴胡、香附、桃仁各6~15克。患者若有畏冷身疼、舌苔白膩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艾葉、吳茱萸各10~15克。患者若出現小腹及陰部有空墜感、月經量少、色淡質薄,并伴有疲乏無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黃芪、黨參、熟地各10~20克。
6.歸芍棱烏萸草湯(加減)
取當歸12克、白芍30克、醋炒三棱、炙甘草各6克、烏藥、山茱萸各9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3次服完。痛經患者可于每次月經來潮前的3日開始服用此藥至經血和疼痛停止為止,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患者若出現面色紫黯、下腹疼痛拒按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去掉烏藥,加入生地、丹皮和沙參。患者若出現畏寒肢冷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肉桂、巴戟天和紅花。患者若出現經后小腹作痛、腰酸膝軟、頭昏耳鳴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狗脊、枸杞子、女貞子和旱蓮草。患者若出現嘔吐畏寒、四肢冰冷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吳茱萸、生姜。患者若出現口苦、心煩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竹茹、梔子。
一般來說,未婚前的痛經會在婚后生育過后自然會消失,可不必治療。個別情況除外。但是痛經的疼痛時間長達3天者應當予以治療。治療痛經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通過藥物治療,還能通過食療緩解痛經。藥物治療痛經常見的就是吃止痛藥和服用中藥調理。其實,治療痛經的中藥藥方有很多,中醫一般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疼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周期、量、色、質以及兼證、舌苔、脈象而辨別寒熱虛實,從而對癥用藥。下面簡單介紹不同體質人的中藥治療藥方。
1、氣滯血瘀者一般經前1~2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月經量少,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血塊排出后痛減,胸脅、乳房脹痛,舌質紫暗,舌邊有瘀斑或瘀點,脈弦澀。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治則,膈下逐瘀湯加味,當歸、赤芍、劉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紅花、延胡索、五靈脂、烏藥、香附各12克,枳殼、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參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