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積液是女性較為常見的一種婦科病,主要出現在女性排卵期間或是月經期間,此外還有部分女性會因為炎癥而出現積液問題。那么,在患有盆腔積液的時候吃什么藥好呢?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盆腔積液呢?如何預防和治療盆腔積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少于1cm的生理性積液無需治療。而由炎癥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癥,若積液超過1cm就屬于病理性盆腔積液。這種情況,患者需及時就診治療。目前,比較好的療法是——中藥外敷。
1.西藥靜脈點滴以抗生素為主。
2.中醫辯證療法需口服湯藥,外敷腹部。當然,可以口服盆炎凈、杏香兔耳風膠囊等中成藥。
3.中藥治療為主。中醫婦科專家會望聞問切,根據患者病情對癥下藥。一般情況下,可口服婦科千金片等中成藥;肛門可塞入康婦消炎栓等藥品。
4.從月經來潮第一天計算,使用消炎藥,直至該月經周期結束為止。一個療程為連續3—6個月經周期。
什么草藥治盆腔積液
草藥治盆腔積液一般以偏方形式出現。
中醫治療盆腔積液以甘溫的全當歸,辛溫的延胡索、莪術,苦微寒的丹參、赤芍共奏補血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以辛溫的砂仁、苦辛微寒的枳實化濕,破氣消積;澤瀉、生薏苡仁利水滲濕,引導積液由下排出。
方藥用:丹參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時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為寒凝氣滯型,治則為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湯加減。氣虛者加黨參15g、白術9g、黃芪15g。
而且慢性盆腔炎以濕熱型居多,治則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方藥用:丹參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時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為寒凝氣滯型,治則為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氣虛者加黨參15g、白術9g、黃芪15g。
此癥引發原因主要與盆腔位置有關,它居于腹腔低處,因而一旦人體內有滲出液或者漏出液,早會出現在盆腔,積少成多進而形成盆腔積液。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經期不注意衛生
女性處在生理期時,子宮內膜自然脫落,這個時候子宮內會出現小血塊,這些血竇呈現開放狀態,容易感染細菌。因此,此時要特別注重個人衛生,不宜進行性生活,以免給細菌提供滋生環境進而引起盆腔炎。
2.附近器官炎癥擴散
闌尾炎或腹膜炎的女性患者易并發此癥。患陰道炎或宮頸炎的女性,一旦炎癥往上擴散,也可能造成盆腔炎。
3.產后和流產后感染
女性分娩或者流產后,宮頸口暫時呈擴張狀態。這個時候,若個人衛生未做好,陰道和宮頸內的細菌很可能進入盆腔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