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胚胎發育至第3或第4個月時,子宮頸管內的圓柱狀上皮和宮頸陰道部表面的鱗狀上皮已經可以明顯地區分,此時兩型上皮的交界處不是在宮口,而是位于子宮頸管內。
當胚胎發育至第6--7個月時,宮頸的柱狀上皮已具備了分泌功能。
在妊娠晚期,這些柱狀上皮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宮頸粘膜柱狀上皮增生,開始向宮頸口外方生長,并超越了宮頸外口,因此在新生女嬰約有1/3宮頸外觀類似成人的宮頸糜爛。
由于此時并不存在裂傷、感染等形成宮頸糜爛的因素,故把這種糜爛稱為先天性糜爛出生后來自母體的雌激素影響逐漸消退,新生女嬰的這種糜爛也自行消退。
(4)后天性糜爛
后天性糜爛是和先天性糜爛相對而言,多發生在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年齡婦女,宮頸管柱狀上皮受卵巢產生的雌激素影響而出現過度增生,超過宮頸外口,從而使宮頸外口呈糜爛狀。
此種糜爛的外觀與炎癥引起的糜爛無異,只是引起糜爛的原因不同而已。
這種糜爛多見于妊娠期,產后大部分都能自行消退。由于病因不同,其臨床表現多少有一些差異。
此類患者的白帶也會增多,但白帶的性質為清亮粘液狀,緊緊貼附于宮頸表面,不易擦掉。
病理檢查時柱狀上皮細胞下沒有炎癥細胞浸潤,而有腺體和間質增生。
說明這種糜爛可能和內分泌改變有一定聯系,而和炎癥似無直接關系。
當然在糜爛的基礎上很容易繼發炎癥感染,但這種炎癥表現只是結果,而不是糜爛的原因。
得了宮頸糜爛后會癌變嗎?
有人得了宮頸糜爛后,很害怕轉變為宮頸癌。這種擔憂不是沒有根據的,但也不必過于思想緊張。
由于子宮頸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特點,很容易受到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損傷,因此,宮頸糜爛比較多見。
而宮頸癌的發生又與宮頸糜爛有較密切的關系,即患有宮頸糜爛者,其宮頸癌的發病率較高。
有人報道,宮頸糜爛組的宮頸癌發病率,比無宮頸糜爛組要高2倍。
過去宮頸癌的發病率占婦科腫瘤的首位,但近年來,由于我國文化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廣大婦女開展了普查普治工作,提倡婦女五期保健,宮頸糜爛的發病率已明顯減低,宮頸癌的發病率也明顯下降。
因此,防治宮頸糜爛,對減少宮頸癌的發生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