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時腰酸小腹墜痛是很多女性難以忍受又無法擺脫的痛,由于痛經的女性如此普遍,很多人認為痛經和月經一樣,是每個女性天生應當承擔的苦難,但是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觀點!痛經是不正常的,她是一種可以被治療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痛經到底可以分為哪些類型,每個類型又該怎樣治療呢?
痛經是怎么回事
痛經可分為兩種: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的女性是指沒有骨盆腔器質性病變者,通常這類女性在月經來的數小時前開始疼痛。
而繼發性痛經大多是因為生殖器病變造成的,如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常在月經前一兩日內便開始疼痛,有的朋友嚴重的時候可能會伴隨著劇烈的頭痛、頭暈、冷汗淋漓,甚至引起昏厥,影響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中醫理論中認為痛經的發病原因分為兩種:“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不榮”指人的體質氣血虛弱,通暢這類朋友脾胃功能不佳,易出現貧血和營養不良的現象,繼而子宮得不到足夠的養分供應,到了來月經的時候,缺氧和缺血的情況會更嚴重,因此出現的痛經現象。
“不通”指血液循環不佳,氣血和寒熱的流動不通暢,再合并了飲食或生活習慣不良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火氣,就造成了骨腔盆氣血瘀滯和子宮收縮異常,因而引發痛經。
痛經應該怎么治
1、根據痛經的不同原因用中藥
想要治療痛經就必須先確定有無器質性病變,通過超聲波檢查,骨盆腔內診或抽血檢查CA-125、CA-199等腫瘤指標,在排除了這些因素之后,再針對病因來做藥物或手術等治療。那么,常見的痛經分型有哪些呢?又分別要怎么處理呢?
氣滯血瘀型痛經的表現:多因情志抑郁、肝郁氣滯,經常出現郁悶不暢、心煩氣躁、失眠胸悶、月經前乳房腫脹、月經量偏多或較少,色紫暗并有血塊,面色暗沉。由于這類痛經是氣滯血瘀引起,所以治療應是按理氣活血、逐淤止痛的方向進行,通常可以柴胡、白芍、香附、核桃、紅花、青皮、枳殼、丹參等藥治療。
氣血虛弱型痛經的朋友常常是因陰陽不調、臟腑失養引起的,通常會有頭暈目眩、怠倦乏力、食少納差、月經稀少的狀況。這種類型的痛經應當按健脾益氣和養血止痛的方針進行。可以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熟地、炙甘草、何首烏、大棗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