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的女性朋友們一想到月經就會全身汗毛倒數、冷汗直流。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她們懼怕月經,痛經已經給了她們足夠的恐懼,可是痛經是怎么回事呢?如何防治痛經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痛經的原因
痛經為月經期出現的子宮痙攣性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墜痛或其他不適,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和生活。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時無盆腔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始于初潮或其后不久;繼發性痛經通常是器質性盆腔疾病的后果。
1、原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并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①前列腺素合成與釋放異常:前列腺素可影響子宮收縮。在月經周期中,分泌期子宮內膜前列腺素濃度較增生期子宮內膜高。月經期因溶酶體酶溶解子宮內膜細胞而大量釋放,使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痙攣,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而出現痛經。增多的前列腺素進入血液循環,還可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全身癥狀。
②子宮收縮異常:子宮平滑肌不協調收縮及子宮張力變化可使子宮供血不足,導致子宮缺血和盆腔神經末梢對前列腺素和過氧化物的高敏感度,人體更易因各種物理和化學刺激而感覺到疼痛。
③其它:垂體后也加壓素也可能導致子宮基層的高敏感性,減少子宮血流,引起原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的發生還受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另外與個體對疼痛的敏感度和遺傳因素也有關。
2、繼發性痛經
繼發性痛經則是指行經數年或十幾年才出現的經期腹痛。繼發性痛經的原因,多數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
痛經有哪些癥狀表現
50%痛經患者有后背部痛、惡心嘔吐、腹瀉、頭痛及乏力;嚴重病例可發生暈厥而急診就醫。痛經在一般婦科檢查時大多無異常發現,有時可見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度前屈、后屈以及子宮內膜呈管狀脫落的膜樣痛經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