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女性健康知識百科
產后“避風”道理經
中國人的舊習俗認為,剛生孩子的“月母子”一定要忌風、防寒,否則日后會落下諸多“月子病”。于是,許多剛分娩后的產婦常常選擇包頭裹身、足不出戶的方式“坐月子”。其實,根據產婦的生理特點分析,“坐月子”強調忌風、避涼是有科學根據的。
俗話說:“胎前一盆火,產后一池冰。”中醫認為,剛生產后,產婦真氣大傷,氣血不足,百脈空虛,表衛不固,加之剛分娩后毛竅開張,出汗多,濕邪易于聚集。稍有不慎,風、寒、濕三邪很容易客于經絡、關節、肌肉,使經脈痹阻、氣血不暢,瘀滯作痛。產婦受了風寒,不僅會引起感冒、發燒、甚至肺炎,而且還可導致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甚則關節腫脹等癥。還有的還會留下神經性疼痛,反復發作且不易治愈。
所以,產婦應避免傷風著涼,特別要注意頭部保暖。為此,可戴一頂線絨帽,全身穿著宜舒適、柔軟、保暖,床鋪不要放在風口。少用冷水洗臉,更不能洗冷水澡。同時,盡量不吃生冷食物,以免寒涼傷胃,引起胃痛或腹痛。另外,室內也要適當通風透光,以便有足夠新鮮空氣進入。
中醫助產婦調理產后不適
體虛
體虛是產后常見的不適癥狀。分娩時失血過多、用力、疼痛、創傷,都會導致新媽媽氣、血、津液的耗損,就算平時體質再好也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虛弱。
調理法:中藥膳食可以幫助新媽媽的身體盡快恢復,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選用黨參、黃芪、當歸、麥冬、枸杞、山藥、桂圓、核桃仁、黑芝麻、蓮子等煮粥或煲湯喝。
多汗
由于產后需要排出體內積存的大量水分,所以新媽媽出汗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感覺到口干舌燥,或者超過一周仍然汗出不止,說明是氣虛不能固表。
調理法:可以服用玉屏風散(丸),也可以服用浮小麥羊肚湯,即取浮小麥50g用紗布包好,羊肚200g切片,加水后放在一起煮熟,喝湯吃肚片,會起到一定效果。
乳房腫痛
很多新媽媽都會遭遇急性乳腺炎。表現為乳房脹痛、乳汁結塊排乳不暢、發燒和怕冷。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就會繼續發展成乳房膿腫,后膿腫破口流出膿液。
調理法:可用油木梳背部由乳房四周向乳頭方向刮摩;也可外用如意金黃散和米醋調開涂抹乳房,隨干隨換;或把仙人掌去刺后搗成泥外敷,一天敷2~3次;也可以服用中藥粥,方法是蒲公英60g、金銀花30g先煎湯,再下粳米100~150g在湯中熬成粥,不拘時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