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女性保健知識
哺乳期的五大保健
1、早接觸,早吸吮
產后實行早接觸、早吸吮,掌握正確喂奶的技巧,是產后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主張產后半小時內進行母嬰的皮膚接觸,早吸吮以及住院期間24小時母嬰同室,按需喂養,不喂母乳代用品,不使用人工奶瓶奶頭等。同時工作人員應隨時提供指導。
2、調飲食,護脾胃
乳汁為氣血所化生,氣血又來源于脾胃,故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氣血化生有源,乳汁才能充足。產婦因產傷而血氣俱傷,臟腑虛弱,脾胃運化功能較差,因此飲食以富于營養,易消化為佳。不宜過于肥甘、滋膩,忌生冷、辛辣之品,以免再傷脾胃,影響化源而致缺乳,或胃熱蘊結釀成乳癰。《產孕集·調攝》:“凡產后……飲食宜淡泊,毋食鹽,犯之令無乳,毋食生冷堅硬一切異物,毋食炙博煎炒,毋過于肥膩,皆令致病。”《濟陰綱目》:“飲食厚味,以致胃火上蒸,乳房乳汁為濁膿。”
3、暢情志,防肝郁
乳汁的分泌與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肝喜條達,主疏泄。疏泄有度,則乳汁分泌如常。產時失血,血虛火動,肝氣易郁,若產后情志不遂,肝失條達,疏泄失司,乳汁運行受阻而產生缺乳。《格致余論》:“乳子之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郁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因此哺乳期應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避免因倩志不暢而發生的乳汁不足或其他乳病。
4、適勞逸,節房事
乳汁為母體氣血所化,只有乳母身體強健,氣血充盈,則乳汁生化有源;反之則乳汁分泌不足。勞倦過度則傷脾,房事過度則傷腎。若脾腎不足,精血虧損,乳汁生化無源而致乳汁不足,甚至全無。故哺乳期應做到勞逸結合,房事有節,保證產婦的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氣血旺盛,乳汁化源不斷以哺育嬰兒。此外,還應注意采取避孕措施及謹慎用藥等。
5、潔乳房,防乳疾
每次哺乳前應清洗乳頭,以免不潔之物進入嬰兒口內。乳汁充盈,乳房脹滿者,應及時將多余乳汁排凈擠出,避免因乳汁郁積而發生乳癰。若乳頭皸裂者,常是吸吮姿勢不正確,應加以糾正,局部可用10%魚肝油鉍劑或消毒后的香油涂敷。
產后乳少的中醫調理
產后乳少指產后乳汁少或全無,不能滿足哺乳的需要,又稱產后缺乳。多發生在產后數天至半個月內,也可發生于整個哺乳期。產后缺乳的發病率約為20%~30%,且有逐漸上升趨勢。
中醫學對該病的認識較為豐富和全面,早在隋《諸病源候論》中就有“產后無乳汁候”,首先提出了津液暴竭,經血不足可導致無乳。《千金要方》列出了“治婦人乳無汁共二十一首下乳方”,其中有至今臨床上仍沿用的幾種藥物,如通草、漏蘆、瓜蔞根,以及豬蹄、鯽魚等催乳食物。《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本病分為虛實兩類,“產婦有二種乳汁不行,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者;有血少氣弱澀而不行者。虛當補之,盛當疏之”。這個指導原則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病的診斷較為簡單,患者多為產后數天至半個月內,開始哺乳時,乳房無脹滿感覺,乳汁稀少或全無。也有產后曾正常哺乳,后因種種原因導致乳汁減少或無乳。乳房多無任何不適,也可有脹痛,或伴乳房結塊。
病因病機
缺乳常見的病因病機有兩種,一種是患者素體氣血虛弱,又因產時失血耗氣,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乳汁化生乏源,導致乳汁甚少或全無。這種類型的缺乳很容易理解,所以老百姓都有給產婦補的經驗,給產婦喝湯、讓產婦吃高蛋白高營養的食品,都是為了達到補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