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細菌不僅影響牙齒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在一項對入院治療的急性中風病人進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特定類型中風與口腔細菌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來自日本大阪和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了這項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發生腦內出血的病人中,有26%的病人唾液中存在一種特定類型的細菌——CNM陽性變形鏈球菌。在其他類型的中風病人中,只有6%的病人能夠檢測到該細菌的存在。
中風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風(因腦部血管受阻而導致)以及出血性中風(因腦部血管破裂而導致)。
研究人員還對MRI檢測結果顯示存在腦微出血的病人進行了分析,這些病人有可能會發展為癡呆同時存在腦內出血的可能,結果發現唾液中含有CNM陽性變形鏈球菌的病人相比于沒有該細菌的病人存在更多數量的腦微出血。
【2】中美合作發現口腔細菌可增加食管癌風險
來自路易斯維爾大學牙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近發現一種叫做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的細菌在61%的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病人體內存在,該細菌本身與牙齦疾病的發生有關。與之相比,該細菌僅在12%的癌細胞周圍組織內存在,而在正常的食管組織中檢測不到該種細菌。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Infectious Agents and Cancer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華人科學家Huizhi Wang這樣說道:“這項研究首次表明P. gingivalis感染可能是促進ESCC發生的一個新風險因素,該種細菌還可能成為這類癌癥診斷過程中的一個新的生物學標記物。如果這些數據得到進一步證實,那將表明清除一種常見的口腔病原體就可能幫助減少ESCC的患病人數。”
據了解,食管癌主要有兩種類型:腺癌和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常見。
【3】研究人員發現口腔細菌可引發腸癌
口腔中存在著成千上萬的細菌,這也是病從口入的道理。然而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表明,口腔中存在的一種suo?gan?ju梭桿菌甚至能引發腸癌。過去科學家只是知道這種細菌與腸癌有一定聯系,但是這次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大腸腺瘤中有大量的梭桿菌。雖然大腸腺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但也存在著轉惡性的可能。研究人員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梭桿菌引起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
而凱斯西儲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梭桿菌表面存在的一種黏附因子FadA能夠進入腸瘤中引發腫瘤增生。而當阻斷該分子時,腫瘤的發展得到了一定控制。
這兩項研究揭示了腸癌發生的新機制,為以后藥物研發也提供了借鑒。
結語:看完以上的內容,相信大家現在對于口腔細菌的相關內容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男女在平時相處時除了彼此間的熱情之外,還要多多注意彼此的個人衛生,以免互相傳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