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肺氣的方法
肺氣虛就得給他補肺,什么補肺好呢?
是沙參,可以再加一點人參,用人參和沙參燉肉吃。同時,再多吃一點羊雜湯。因為羊雜湯里邊,用到的羊肺比較多。中醫講以臟補臟,多喝一點肺燉出來的湯以后,他這個氣可能就不短了。
保養肝氣
很多人能吃,但就是沒有朝氣,而且兩肋間也很不舒服。一號脈,就會發現是肝脈弱,形成了肝氣虛。肝氣不足的患者都有一段時間會感覺很疲勞。
保養肝氣的方法
過度疲勞就容易引起肝氣虛。治療這部分病人的時候,就給他們用人參枸杞子泡水喝,往往吃幾次以后就好了。
五大中醫養氣法
鑒于“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
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癥。
《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憷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憷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后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二莫嗔怒養肝氣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并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則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志。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為本”。
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易損傷胃氣,《素問·痹論》概括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四少言語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為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
孫思邈也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五節房室養腎氣
腎氣指腎的功能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面。中醫認為“房勞傷腎”,主張節制夫妻生活,寡欲,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