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男性脫發的按摩方法
脫發的類型多種,常見的有脂溢性脫發和斑禿。現代醫學認為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精神因素、感染、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大腦血管運動中樞功能紊亂,使毛發部位的毛細血管收宿,血液循環不良,局部營養不佳而脫發。
祖國醫學認為,發黑濃密潤澤者,是腎氣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現。
發黃稀疏干枯者,為精血不足,常見于大病之后,或虛損病人,甚至全部頭發脫光。
青壯年頭發稀疏易落,多屬腎虛或血熱,《諸病源候論·須發禿落候》記載:足少陽,膽之經也,其榮在須;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華在發;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別絡上唇口。
或血盛則榮于須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
突然大片脫發,多屬血虛受風,又稱“斑禿”亦稱“鬼舐頭”,《諸病源候論·毛發病候》記載:“人有風邪在于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
情志不暢,肝虛郁結,疏泄功能失常,而致瘀阻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養發而脫落。
手太陰肺經,主皮毛,皮毛潤澤者,太陰氣盛;皮毛枯槁者,太陰氣衰,皮聚毛落者,肺損;皮枯毛折者,肺絕;說明肺經與脫發的關系。
頭為諸陽之會,督脈及三陽經經脈皆上于頭面,陽明經行于頸,太陽經行于項,少陽經行于兩側。
太陰肺經唯有在脈積足闕陰肝經上于頭。頭為精明之府,是精神所居之處,中藏腦髓,而發之為血之余。血脈上榮于面,而心之華在面,主血。
專家與醫生通過長時間的實際操作、觀察和總結,認為頭部經絡按摩對毛發的生長、養護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專家的參與指導下,在中醫經絡按摩學說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生發育發的具體要求,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發按摩手法,頭部分布督脈、膀胱經、膽經、三焦經,先從前發際到后發際的縱線按摩,后以三經在頭部前發際的四個穴起手,做橫線走行進行按摩。
該按摩發手法采用點法、按法、揉法、叩擊法四種手法,動作遵循輕柔、靈活、流暢、不浮不燥,力輕而富有彈性,輕落至重后輕起,反復施力,做到補能益氣生血,瀉能活血化瘀。
1、百會穴
百脈交會穴,可通暢百脈,調和氣血,擴張局部血管,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采用按法,以拇指指腹作用于百會穴,力度適中,以患者不覺暈為宜,用力時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氣、沉肩、肩發力于臂而貫于指。
2、風府穴
采用點法揉法,以拇指指端沿順時針點揉旋轉5次,力度適中,在點和揉時應向上用力,才能見效,點法、著力點較小,刺激性強,而配揉法可剛中帶柔,取長補短。以患者覺酸脹、不感痛為準。
3、風池穴
按摩手法同風府穴的手法,此法疏散在表的風邪,點穴開筋。松解局部肌肉痙攣。
4、太陽穴
較敏感,采用點法揉法,力度為輕緩,以中指指端點太陽穴,由輕至重后輕,旋轉揉動5次,動作持續,著力深透。此法可祛散風寒,解除頭腦緊張感,以緩解頭部血液循環障礙。
5、四神聰
采用點法按法。以雙手拇指指腹進行點按,先點按左、右神聰,后前后神聰。祛風邪活氣血,健腦寧神。
頭部循經按摩結束后,我們還采用了一些放松手法,如叩擊法:叩擊頭部,沿經叩擊。用力快速而短暫,剛中有柔,速度均勻而有節奏,此法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頭皮溫度升高,頭皮微紅,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此法對斑禿效果比較明顯。
除此以外外,專家與醫生還結合了耳穴的手法輔助育發。《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
耳穴的操作是按臟腑經絡辯證現代醫學理論取穴,主要采用:腎穴(對耳輪下腳下方后部),肺穴(耳甲14區),內分泌穴(耳甲腔的前下部),腎上腺(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
手法采用揉、搓、捏、點法,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廓至發紅,以拇指為基,食指點揉以上四穴,力量輕不覺痛為宜,順序是由下至上。
以食指、中指夾于耳根部,上下搓動5次,力輕至皮膚發紅。
通過疏通耳部經絡達到疏通頭部經絡,促進頭部血液循環,以助頭發生長。
《諸病源候論》記載:“當數易梳,梳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侍者梳,取多,血液不滯,發根常牢。”按摩后可連續梳理頭發20-50次,促進血液循環,止脫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