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為中醫學作出巨大貢獻
孫思邈在我國醫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初略統計,至少在二十幾個方面具有首創之功:
完成第一部臨床醫學的百科全書《千金方》;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之人;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人;第一個提出用草藥喂牛,以其奶治病的人;第一個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草藥種植、采集、收藏的人;第一個將野生藥物家種并獲成功的人;第一個提出“防重于治”醫療思想的人,等等。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他結合醫、仁兩術,在我國醫學史上第一次對醫德作出了完整的論述,以今人眼光來看,雖不能說完美無缺,卻依然有著非凡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大發慈悲惻隱之心,誓愿普救眾生之苦,若有病人前來求醫,不論晝夜寒暑,還是風霜雨雪;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小民;美若西子,還是丑若無鹽(無鹽,歷史上的丑女);至親密友,還是宿仇舊敵;聰明賢達,還是冥頑愚鈍;我族同類,還是邊夷異種;都要積極救治,一視同仁。
“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生命”,將病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將病人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深心凄愴,勿避險惡,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不可做表面文章嘩眾取寵),只有如此,才稱得蒼生大醫,反之則是生靈巨賊。
孫思邈一生著作約80余部。除了的《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另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會三教論》、《攝生真錄》等。
其中《千金要方》30卷,載方5000多個,分232門,涉及內、外、婦、小兒諸科,全書分為189門,合方論法2900余首,記載藥物800多種,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個,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痛、色脈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關于書名“千金”二字的含義,孫氏自注:“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因為二書中收集了從漢代張仲景至孫氏時代長逾數百年的大量醫家的方劑成就,使得中醫學的歷史脈絡得以由起始期至唐王朝一線貫通,故而,后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孫思邈對人類醫學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本《千金方》價值何止千金,做一個醫生,治病救人是天職,用百姓買得起的好藥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大夫。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醫藥學家,亦是養生的實踐家。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游,百余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長壽者也。
孫思邈少時日誦千余言,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佛教經典。隋文帝時曾推拒當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嘆其容色甚為年少,故知老先生為有道者,誠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莊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祿論》和《攝生真錄》等。
現介紹流傳至今的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1.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后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后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2.目常運
(1) 合眼,然后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
(2) 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弱視。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松松慢慢做36下。
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后將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