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湯
來源:關幼波,《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杭白芍30~60克,生甘草、木瓜各10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補肝腎,祛邪止痛。
方解:本方是由芍藥甘草湯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以緩筋急,藥性守而不走;加入木瓜性味之酸溫,威靈仙藥性之辛溫,加強了柔筋緩急止痛作用。同時取其溫通走竄的功效以達到祛寒、除濕、通絡的目的。全方斂而不守,行而不燥,陰陽兼顧。
主治:骨質增生,包括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足跟骨質增生等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癥。
中醫辨證早期
中醫認為多為瘀邪交結、凝而不散,治療應化瘀驅邪、舒筋通絡。可服中藥“桃紅四物湯”加味,方藥:桃仁10克、紅花5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赤芍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雞血藤15克、丹參15克、威靈仙15克、地龍10克、土鱉蟲5克、烏梢蛇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急性發作而疼痛較甚者,加乳香5克、沒藥5克、鉤藤10克、絲瓜絡6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15克、何首烏30克。另用白花蛇2條、蝎子、蜈蚣各5克研末,每晚服2克。連服1月,病情明顯好轉。鞏固療效,偏腎陰虛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每日2次,每次10克。
后期
中醫認為則多系肝腎不足、虛中夾實。不足者有陰虛、陽虛之分,夾實者有瘀結、濕熱之別,病情比較復雜。陰虛者表現為口燥便堅,形瘦眩暈;陽虛者肢體畏寒,小便清長,陽痿滑泄;濕熱者多有關節腫脹,關節內有積液,按之波動,屈伸不利。中醫治療以補腎軟堅為主,可用下列方藥: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藥10克、丹參30克、皂角刺10克、穿山甲10克、威靈仙、淫羊藿、巴戟天、杜仲各15克、生甘草5克。陰虛者加知母10克,龜板、鱉甲各12克;陽虛者加干姜10克、附片15克;瘀結者加桃仁10克、紅花5克;濕熱者加蒼術10克、黃柏10克。
治療方案
骨質增生是指在骨關節或脊椎所形成的骨性贅生物,俗稱骨刺。多發于活動度大、負重多的頸椎、腰椎、骶椎、膝關節、足跟等部位。職業性持久用力、長期被迫體位不良、慢性或機械性刺激、跌打損傷等是重要的發病誘因。一旦增生的骨刺刺激鄰近組織和壓迫神經根時,就會出現局部或放射性疼痛。臨床證明,長期服用中藥治療骨質增生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患者可用威靈仙30克、鹿銜草30克、金毛狗脊45克、去皮雞胸肉250克煲湯飲用。不過,為了提高中藥的療效,在治療時還應根據疾病的階段和患者的體質認真辨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