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特點
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半日潮,龍口到牟平以及海陽市沿海為正規半日潮。
海岸主要分巖岸和砂岸兩種,西起萊州市虎頭崖,東至牟平東山北頭,是曲折的巖岸,海蝕地貌顯著,其余多為砂岸。名勝古跡眾多,是游覽避暑勝地。
中國北方水果之鄉
北緯37度的獨特地理和氣候環境,使美麗富饒的煙臺成為是中國乃至世界享譽盛名的“水果之鄉”,一年四季瓜果不斷。其出產的“煙臺蘋果”儼然已成為中國蘋果的代表,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煙臺大櫻桃號稱北方春果第一枝。每年九月的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至今已舉辦十屆。煙臺國際葡萄酒節已經連續舉辦三屆。
國際葡萄·葡萄酒城
1987年6月15日,國際葡萄酒局局長羅伯特·丁洛特在煙臺市原市長俞正聲為國內外葡萄酒專家舉行的晚宴上,宣布煙臺市為“國際葡萄·葡萄酒城”,并向煙臺市頒發了一枚“1987年國際葡萄·葡萄酒年”紀念章。
國際葡萄·葡萄酒局1987年6月15日在煙臺舉行國際葡萄酒和白蘭地品評討論會。專家們先后參觀了張裕公司的葡萄基地和葡萄酒、白蘭地生產線。煙臺大片的葡萄園和葡萄長勢給專家們留下了極深刻印象。對張裕葡萄酒、白蘭地、味美思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鑒于張裕公司在葡萄基地建設和葡萄釀酒方面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有33個會員國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局作出決定,接納煙臺市為中國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
方言
煙臺方言屬膠遼官話,遼東半島地區的方言很受煙臺話的影響,尤其是大連、丹東等地區的方言,與煙臺話非常相似。
名字來歷
煙臺,就是古時的烽火臺。明洪武初年,為了防備倭寇犯境,膠東半島北部設置“奇山防御千戶所”,依山勢建筑城堡。城堡上也設有烽火臺。有了這狼煙墩臺,倭寇再也不敢前來擄掠了。。
另有一說煙臺源于煙臺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于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臺,也稱“烽火臺”。發現敵情后,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臺”。煙臺山由此得名,煙臺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臺開埠1858年,中英不平等《天津條約》,把登州辟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辟“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臺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后在煙臺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臺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臺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臺先后敷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