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胃腸型感冒
針灸、推拿+敷貼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外治敷貼等治療胃腸型感冒療效很好,常用針刺足三里、天樞、止瀉穴(關元上5分),嘔吐加關元,腹脹加公孫,發熱加曲池。
還可隔姜艾條灸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足三里等穴15~20分鐘。拔罐取大腸俞(雙側),每天一次。推拿常用脾經、大腸、小腸、腹部、臍部、龜尾、七節骨等穴位。
一些簡單可行的外治療法效果也很好,如:(1)樟腦、白礬、松香、朱砂各等份,分別研末,混合均勻,裝瓶內蓋緊,2日后融合成膏,取少許捻成黃豆大,置臍中,外以膠布覆蓋,每日1換。
(2)吳茱萸、蒼術各30克,丁香、胡椒各6克,焙干研末,取2克以菜油均勻敷臍,外用紗布固定,每日一次。
(3)五倍子、小茴香、肉桂、丁香、胡椒、吳萸、木香等分。焙干研末,每日1~2克,調敷臍部,每日1次。
對癥治療 及時補水胃腸型感冒的治療主要應對癥。常用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口服液(膠囊),它是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良藥,對于霍亂吐瀉、惡寒發熱、頭痛、脘腹疼痛等療效比較確切。
可根據病情酌情使用清熱解毒藥如板藍根沖劑、雙黃連等。如發熱體溫超過38.5℃以上,可行物理降溫并及時到醫院就診。
患病時應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如米湯、粥、面條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腹瀉、嘔吐嚴重者可暫時禁食;要注意補充水分,由于患者多次腹瀉,體內會丟失較多水分和電解質,患者應少量多次飲水,可喝些少油帶咸味的菜湯。中重度腹瀉患者須止瀉,并靜脈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用思密達與口服補液鹽(ORS),效果較好。
必要時,可給予靜脈補充液體,特別是兒童和老年患者須及早采取措施。胃腸型感冒患者服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使用不當反而會導致腸道正常菌群紊亂,加重病情,加重胃腸道的癥狀,延長病程。
在疾病沒有徹底恢復之前,不要急于送園,以保護其他兒童。胃腸型感冒總的病程大約經過7-10天,便會逐漸恢復,如果上述癥狀持續存在,或進一步惡化,則需考慮合并有其它疾患的可能,須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切莫誤失良機。
但該病痊愈后,患者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表現食欲不振、乏力、腹部不適,因而有一個需要飲食調理和胃腸道功能重新恢復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