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型感冒與急性胃腸炎區別
胃腸型感冒與急性胃腸炎是較為常見的疾病,引發急性胃腸炎的主要途徑為細菌毒素的污染、微生物感染。通常采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而胃腸型感冒常采用藿香正氣滴丸進行治療。兩者組要區別在于是否存在飲食不潔凈史,同時急性胃腸炎會出現高熱或者低熱的癥狀,而胃腸型感冒的患者不會發生。
胃腸型感冒與急性胃腸炎較為相似,在臨床上常常多數醫師會將胃腸型感冒誤診為急性胃腸炎,或是將急性胃腸炎誤認為胃腸型感冒。因此,本文通過對急性胃腸炎與腸型感冒的臨床癥狀、發病原因、治療方式進行探析,并比較兩者之間的區別。
1 急性胃腸炎
1.1 臨床表現
急性腸胃炎通常會引起患者出現輕微的腹瀉,狀況較為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內,顏色呈黃色或者是黃綠色,同時伴有白色皂塊或少量的黏液,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低下等情況,有少數情況下會嘔吐出咖啡樣物。若患者出現低血鉀的情況,會引發腹脹,還會出現全身中毒的情況。患者還會出現不規律的高熱或低熱、心情煩躁、精神不振、意識模糊,嚴重的會導致患者昏迷。
1.2 病因
導致人們發生急性胃腸炎的主要原因是由毒素與病毒而引起的,病菌中主要以嗜鹽菌感染、沙門菌屬為主,毒素中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為主,但造成急性胃腸炎發病的主要因素是沙門菌屬,在多數患者體內會發現雞鴨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以及豬霍亂沙門氏菌。當患者食用不衛生的肉、家禽、魚、肉,或者是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或者是嗜鹽菌生長的海螺、螃蟹等均會引發急性腸胃炎的發生。但細菌性食物中毒而導致患者發生急性胃腸炎具有潛伏期較短、發病比較急、時間集中等特點。細菌性痢疾引起急性胃腸的主要因素,如果患者經常出門、習性改變、生活環境改變等均會導致患者出現急性感染腹瀉,就是我們所說的水土不服。
1.3 治療
臨床上治療急性胃腸炎的方法較多,但治療目的均是以通腸養胃及抗菌消炎為主,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選擇藥物,當患者確定為是細菌感染后,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以每天使用抗生素,每天3次,每次的劑量為0.3克。但需要注意孕婦、兒童禁用的藥物,例如:慶大霉素、新霉素等。
也可多使用比奇、思密達等藥物來實現胃腸黏膜的保護作用。同時也可以采用中醫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急性胃腸炎,在其治療中需要提升陽性、溫和腸胃、溫中化濁清暑利濕。
處方:茯苓12克,大腹皮10克、焦山楂10克、制半夏10克、陳皮10克、焦神曲10克、炒麥芽5克、萊菔子1克。有部分寒濕型患者可以藿香正氣散加減,處方為:茯苓12克、白芷10克、藿香10克、白術10克、大腹皮10克、紫蘇10克、厚樸10克、甘草6克、生姜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