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1.好發人群
女性好發,發病率為男性的2~3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
2.癥狀體征
可伴有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癥狀。
(1)晨僵
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癥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癥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
①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
②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孔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
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后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后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
①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于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于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