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補鈣誤區
1、補鈣越多越好
成人的鈣的可耐受高攝入量是每天2000毫克,這個攝入量不是建議的標準攝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800毫克,一般從膳食中攝入鈣至少500毫克。攝入的鈣越接近可耐受高攝入量,危害健康的風險就越大。
攝入鈣過多,可能干擾其他微量元素對于人體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導致患腎結石病的危險性增加等。也就是說,營養素攝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對健康不利,而過量也可能對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過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攝入,可以基本滿足人體對于鈣的需求。所以,補鈣并非越多越好。補鈣過量的主要癥狀是身體浮腫多汗、厭食、惡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癥,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并影響生長發育。
2、吃鈣片防治骨質疏松
許多老年人錯誤地以為,人老了,骨頭脆了,所以要吃鈣片,來防治骨質疏松,其實不是這么回事。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是人體衰老的表現。女性在絕經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歲一般都會出現骨質疏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般在30—35歲左右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高骨量,稱為峰值骨量。此后,就開始骨丟失,特別是絕經后的女性,在絕經后1—10年,骨量丟失速率明顯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丟失期。由此可見,要想老來骨頭硬朗,就得在35歲之前打好基礎。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中老年人大量補鈣并不能逆轉骨量減少的趨勢,也不可能治愈骨質疏松。
3、治骨質疏松不辨病因
骨質疏松首要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的骨質疏松和繼發性的骨質疏松。女人絕經期后呈現的骨質疏松、晚年男性呈現的骨質疏松都歸于原發性的骨質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誘因(如藥物)而導致的骨質疏松則歸于繼發性的骨質疏松。不一樣類型的骨質疏松,醫治手法不一樣,千萬不能不加區分,一概補鈣,不然會呈現并發癥。
繼發性的骨質疏松,如鈣營養不良等導致的骨質疏松,彌補鈣劑就十分有用;而關于原發性的骨質疏松就不能依托補鈣來醫治。絕大多數晚年人發作的骨質疏松歸于原發性骨質疏松,這類晚年人大概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醫治,比方絕經期女人可彌補雌激素等,盲目補鈣沒啥效果。
4、吃鈣片是補鈣的佳途徑
在我們每日攝入的天然食物中,有很多可以達到增加鈣質的目的,像奶制品、豆制品等。比起鈣片,這些食品存在著價格便宜、食用方便等特點,應為補鈣首選。除了日常的食物調整以外,如果還不能達到身體需要,采用營養素補充劑或強化食品也是解決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的手段之一。
糖尿病患者對于補鈣的問題,一定要慎重。糖尿病很容易合并骨質疏松癥,這時需要補充充足的鈣質,當然單純補鈣并不能對骨質疏松有絕對的治療作用,需要同時合服維生素D制劑、降鈣素等才能達到良好的鈣質吸收效果,從而緩解骨質疏松癥的癥狀。
5、輕信廣告中某些夸大其詞的說法
某些廠商為了增加產品銷量、擴大知名度,在廣告中加入不切實際、夸大其詞的言語和數據。專家稱:正常情況下,鈣劑對于人體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這顯然與某些商業廣告中所宣傳的吸收率高達90%有很大出入。還有一些廠家把在動物身上獲得的實驗結果寫在產品說明書中。對待這些,需要消費者有正確、客觀的判斷力,對待產品不能跟風、盲從,平時有意識地多積累一些醫學常識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