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營養不良如何調理
轉變觀念
用中年人的方法管理老人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舉例說,以BMI(即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為例,如果要求老人達到24以下,很多老人可能因此減肥,從而誘發營養不良。實際上,新的國際研究均表明,老人只要把BMI控制在26以下,越胖越健康,因為抗打擊能力強,也禁得住消耗。張堅也表示,老人要改變觀念,不能簡單地認為減少進食,減輕體重就是健康。另外,中年人往往為預防慢病而減肥,但65歲以后,得糖尿病的人就很少了,反而應多注重補充營養,不能再一味限制飲食。
遵循“十個拳頭”原則
人老了,嘴壯能吃就是福。全家人都要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老人的食欲,幫老人攝入多樣化的食物,特別是補充一定量含優質蛋白的動物性、大豆類食物。老人好做到每天吃不超過一個拳頭大小的肉類,包括魚、禽、蛋、肉;吃兩個拳頭大小的谷類,包括粗糧、雜豆和薯類;保證兩個拳頭大小的豆制品和奶制品;每天吃不少于五個拳頭大小的蔬菜和水果。除了吃夠上述四類食物,還要保證食物的多樣性,做到谷類兩到三種、肉類一到兩種、蔬菜五到八種,好再吃一些混合堅果,20克左右為宜。
增加用餐次數
有些老人長期食物攝入不足,機體不耐受食物的數量變化,所以增加食物品種和數量時好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要給消化系統一個適應的過程。一次進食較多不易消化,一天可吃4~5餐,利于吸收。
學會使用營養評分表
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公斤、短期內食物攝入量減少40%以上、小腿圍低于31厘米,這些表現都說明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國際上針對老人營養特點,制訂了一個通行的營養評分表,可以篩查老人營養不良,建議個人、養老機構等學會使用該表,對老人營養不良早篩查、早干預。
推廣老人營養餐
在美國,有明確的老人膳食標準。但我國缺乏相關標準,市場上的營養餐沒有統一技術要求,也缺乏對老人補充營養的針對性,老人營養餐及標準亟待大力推廣和完善。
科學選擇營養補充劑
科學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魚油、卵磷脂等營養補充劑,的確可以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但必須謹慎購買,好咨詢醫生后再結合自身情況補充。建議到醫院或藥店購買,謹防被不良商家忽悠。值得提醒的是,65歲到75歲服用營養補充劑的效果好。
對老人的營養不良問題應該關注起來,不要再忽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