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年締結良緣。
年輕貌美的西班牙公主帶同她對巧克力的熱愛進入法國王宮,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八世。其后路易十四的妃子亦仿效,愛的就是國王和巧克力。凡爾賽更立例規(guī)定只有上流社會才可享受這人間極品,他們所飲用的巧克力非常濃和起泡的。
1657年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
全球第一家巧克力茶座在倫敦隆重開業(yè)。由於當時的可可豆非常昂貴,唯獨富有的上流人士才可以品得到。但隨著可可豆價格逐漸回落,這類巧克力茶座紛紛開業(yè),成行成市,甚至開始取代咖啡店、茶室和酒吧。
1671年果仁糖的起源。
公爵的廚師不小心把煮融了的糖漿倒在杏仁碎片上,公爵品過這款意外之作后贊不絕口,并以自己的名稱命名。果仁糖就是這樣誕生:在杏仁或去殼果仁上倒入焦糖,然后輾碎即成。其后,比利時巧克力制造商將制法加以改良,放入小餅乾中間,然后在外層蘸滿巧克力。
1674年首款巧克力美食。
正當全歐洲仍然將巧克力視為極品飲料之際,英國的甜品師傅已開始發(fā)揮創(chuàng)意,將可可粉加入蛋糕當中,這是全球首款利用巧克力烹調的美食。另一款新創(chuàng)意在十七世紀末出現(xiàn),繼而於十八世紀路易十五統(tǒng)治時期在法國興起,就是巧克力糖。法國人將巧克力糖放入精致的糖果罐中隨身攜帶,方便隨時享用。
1697年由比利時布魯塞爾流傳到瑞士蘇黎世。
當時的比利時已經(jīng)成為享負盛名的巧克力中心。蘇黎世市長在比利時發(fā)現(xiàn)了這款人間極品,決定將巧克力引入瑞士,怎料此舉竟然帶來了深遠而美妙的影響。
1704年普魯士向人民徵收巧克力稅。
十七世紀末,巧克力進口到德國,大受人民歡迎。但普魯士國王一世勒令徵收入口稅,巧克力亦未能獲免。
1711年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巧克力。
國王查理六世將皇宮由西班牙馬德里遷到維也納,當然亦帶同他心愛的巧克力到奧地利了。
1712年衣錦還鄉(xiāng)。
巧克力在十八世紀初終於衣錦還鄉(xiāng),回到北美洲。短短十數(shù)年間,波士頓已豎立色彩繽紛的廣告牌,宣傳歐洲進口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