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喝紅酒的小伙伴一定聽說過紅酒掛杯吧,網上有傳聞,紅酒掛杯就一定是好酒,這是真的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紅酒知識,告訴大家如何挑選紅酒,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來看看吧。
紅酒掛杯
為了讓紅酒中的獨特香氣釋放出來,我們在品酒時一定要慢慢進行晃酒,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以杯柱為軸心,以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有節奏地旋轉酒杯,讓酒液在杯中旋轉起來,擴大與空氣的接觸面,進而加快揮發性的香氣釋放。當我們停止旋轉酒杯的時候,酒杯內壁會留下一道道酒滴,俗稱“酒淚”(wine tears)或“酒腿”(wine legs),這就是所謂掛杯現象。
紅酒掛杯這個現象就表明了紅酒中的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都是比較多的,紅酒中除了剩余的糖分和沒有被揮發掉的精華物質,都是比較豐富,相對來說這款酒的口感也會比較豐郁。許多剛接觸葡萄酒的新手大概都聽過這樣的說法:酒淚越多,酒質越好。所以,許多人喜歡通過觀察酒淚去判斷酒質,以為酒淚的密度越高、流動速度越慢、持續時間越長,葡萄酒的品質越高。
掛杯的成因
早發現并且關于紅酒掛杯這一現象的學者,是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詹姆斯在185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葡萄酒和其它酒類表面觀察到的一些奇特運動》,初步認為掛杯是一種由液體表面張力作用引起的“熱毛細對流”(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10年之后,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卡羅·馬蘭哥尼(Carlo Marangoni)又發表一篇論文,進一步系統地解釋了這種現象,被學術界命名為“馬蘭哥尼效應”(Marangoni effect)。由于美國物理學家威拉德·吉布斯(Willard Gibbs)后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蘭哥尼的學說,有時也稱“吉布斯-馬蘭哥尼效應”(Gibbs-Marangoni effect)。
具體到葡萄酒,由于酒精的揮發速度高于水分,當酒精揮發后,酒杯內壁酒液的水分表面張力就會越來越高,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道酒淚,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徐徐下滑。
另外,由于葡萄酒還含有殘糖和甘油,這些黏性物質也會影響到酒淚的密度及下滑速度。殘糖和甘油的含量越高,酒淚的分布越密集,下滑的速度越緩慢。
不要被酒淚誤導
根據“馬蘭哥尼效應”的物理學解釋,酒淚的密度、流動速度和持續時間,也許只能去判斷酒精、殘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不能去判斷酒質的高低。比如一杯酒精含量達14%的加州增芳德,酒淚密度肯定超過酒精含量只有12.5%的勃艮第黑比諾,但你能認為那杯加州增芳德的品質高于勃艮第黑比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