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兩個分支:本篤會和西多會在維護和發展葡萄酒文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富裕的、有學問的本篤會對文獻求之若渴,他們記載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的重要資料。通過接受捐贈,他們聚集了歐洲一些好的葡萄園,其中一些葡萄園仍然在法國和德國境內經營,而勤勞的西多會修道士也建立了很多重要的葡萄園。
15世紀之后,很多非宗教的內容逐漸引入葡萄酒行業,新世界大門的敞開后,增加了栽培葡萄的機會,葡萄酒行業也在南北美洲境內新的人口聚居地迅速發展,修道院的葡萄園如雨后舂筍般涌出,同時為了滿足教堂和商人的需要,商人們在港口城市設立店鋪為歐洲和美洲人提供葡萄酒。
19世紀末,優質葡萄酒的緊缺在歐洲地區滋生了很多犯罪行為,假冒偽劣猖獗,為了保護葡萄酒行業,各國政府被迫采取措施預防假貨,保證酒標上地理產區的真實性。到了20世紀30年代,法國已經建立了一套監 控地理產區命名(酒標上標出的地理產區)的法規,后來成為葡萄酒行業的國際標準。
經歷了葡萄酒的黑暗時期,歐洲和新世界的葡萄酒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新技術(例如不銹鋼容器)的出現也提高了葡萄酒的釀造標準,全球旅行使得消費者享有更多的體驗,對于葡萄酒飲家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令人興奮的時期!
葡萄酒組織
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是葡萄和以葡萄為基礎的產品領域里的政府間科技組織,它根據1924年11月29日建立國際葡萄酒組織的國際協議而創立。根據成員國的決定,國際葡萄酒組織從1958年4月起使用“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這個名稱。
OIV有47個成員國:摩爾多瓦、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保加利亞、智利、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黎巴嫩、盧森堡、馬耳他、馬其頓、墨西哥、摩爾多瓦、摩洛哥、荷蘭、新西蘭、挪威、秘魯、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英國、烏克蘭、烏拉圭、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OIV還包括以下觀察員(國家):愛爾蘭;地區或省:魁北克(加拿大)
中國葡萄酒
一九一五年,張弼士率領“中國實業考察團”赴美國考察,適逢舊金山各界盛會,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舉辦國際商品大賽。張就把隨身攜帶的“可雅白蘭地”、“玫瑰香紅葡萄酒”、“瓊瑤漿”等送去展覽和評比,均獲得優勝。后來,“可雅白蘭地”改為“金獎白蘭地”,一直沿用。
《史記·大宛列傳》: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隨后,“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澆地……”可知西漢中期,中原地區的農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釀酒,并將歐亞種葡萄引進中原了。他們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自西漢始,中國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人。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說過:“且說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辭,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這已對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認識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葡萄酒僅限于在貴族中飲用,平民百姓是絕無此口福的。
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高昌歷來盛產葡萄,在南北朝時,就向梁朝進貢葡萄。
《班府元龜 卷970》記載“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即唐朝破了高昌國后,收集到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釀酒的技術,唐太宗把技術資料作了修改后釀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是史書第一次明確記載內地用西域傳來的方法釀造葡萄酒的檔案,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產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