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圍繞著一日三餐,有人說正確的飲食習慣應該是“皇帝的早餐,王子的午餐,平民的晚餐”,這樣的飲食習慣不但可以讓人身體健康,更能保持合理體形。下面,小編從一日三餐好習慣中為大家解析如何科學養生,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起看看吧!
如何科學養生
網上傳言,佛教、道教中都有過午不食的說法,古人也是深明此道。據了解,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到13點,因此一天中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這 一說法并不適用于現代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指出,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能活到70歲已算長壽,而現代人普遍能活到80歲,這和膳食營養的改善有很大關系。
如果工作任務繁重、精神壓力巨大的現代人,在現有的生活習慣下模仿古人,簡單地把晚 餐從三餐中抹掉,那么人們的身體會越來越差。
雖然有些減肥人士會發現自己通過節食確實是瘦了很多,但是他們同樣也會發現一些并發癥跟隨著一起來了,比如抵抗能力降低,又或者膚色暗黃、皮膚缺水等等。
針對網上“饑餓可促使吞噬細胞清理體內垃圾”的說法,廣西中醫學院教授、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指出,人體饑餓時,細胞也 處于一種“萎縮”狀態,沒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細胞,反而會受到損害。此外,不吃晚飯容易誘發低血糖,導致器官營養供給不夠,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
還有說法稱,“饑餓狀態下才能分泌大量消化液”。馬力平表示,這個說法實在離譜,進食才會刺激消化腺分泌大量消化液,人體在饑餓狀態下,器官分泌消化液 的功能相對處于“封閉”狀態。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鐘民指出,不吃晚飯,胃酸會傷害胃黏膜,對養胃不利。
范志紅表示, 如果非要堅持所謂的過午不食,必須經過改良和調整,這樣才能健康應用。首先,必須保證晚上9點睡覺。其次,要早上5點起床。先喝點水,吃個蘋果,出門去健 身。一小時后回來,開始認真做早餐,早餐要有葷有素,至少三個菜,像別人晚餐那樣豐盛。第三,中午正常吃午飯,但在下午5點前吃半斤水果、喝半斤酸奶,這 樣的話,到晚上9點前才不會覺得餓。
過午不食并非完全沒有意義。提倡過午不食的人強調,現代人的晚飯吃進了太多熱量,再加上不運動,從 而導致脂肪堆積,誘發多種慢性疾病。對此,范志紅表示,這說的的確在理,但因此就拒絕晚餐實在太極端。人們應該做到三餐能量平衡,早餐占全天能量的 25%~30%,午餐和晚餐均為30%~40%。努力提高早餐質量、午餐不隨便湊合、晚餐注意控制,三餐如此科學搭配,就不用過午不食了。
一日三餐重要的不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品嘗美食,更重要的是保持身體的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態。
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 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
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饑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里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鐘與一日三餐
現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么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鐘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