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豆類食物
晚餐中可以加入豆腐、豆皮、豆芽、黃豆等豆類食物。黃豆中含有的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類雌激素,可以發揮部分雌激素的作用,對于改善卵巢功能衰退有所幫助。
三、足浴:溫暖養生
上床睡覺之前,好泡個足浴,根據足底反射理論,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反射區,足部的60余個穴位與五臟六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水的熱力,再加上相應藥物的刺激,就能夠調節經絡氣血的運行,調整臟腑的功能,而有利于身體健康。
每晚臨睡前,在足浴桶中倒入2500ml~3000ml溫水,再倒入200ml中藥液,水溫45℃左右,以感覺不燙為宜。雙足浸沒于藥液中,相互搓摩,如水溫下降要不斷添加熱水,保持溫熱感,浴足30分鐘。
助眠配方
取丹參30克、香附10克、酸棗仁20克、黃連6克、肉桂16克、夜交藤15克、合歡皮15克、茯神15克組成足浴配方,煎成200ml濃縮藥液。
緩解痛經配方
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藥、夏枯草各20克,水煎煮兩次過濾取汁,在月經前一周每天晚上浴足。連續兩個月經周期,可以有效緩解痛經。
四、調息打坐:放松養生
中醫養生講究順應自然界的趨勢,早晨宜做相對劇烈的運動,以激發人體的陽氣,晚上要做相對緩和的運動,以順應安靜內斂的趨勢。所以,晚上適合做調息打坐,養生家對于用呼吸來調節心境非常注重,有著古老的淵源,不論是佛家的調息,道家的吐納,瑜伽的呼吸術都屬此類。
調息打坐,可雙向調節血壓,加大肺活量,延緩動脈硬化,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可以通過呼吸和意念的自我調控,增強神經內分泌功能,促進免疫物質的活性,增強機體抵御疾病的能力。
調息打坐要訣
1.姿勢:端坐,頭部與上身保持端正,頭頸不后仰前俯,胸部自然挺直,腰部不彎不挺;沉肩垂肘,雙手掌分放于大腿上,肘關節自然彎曲,以舒適為宜;雙下肢自然分開。膝關節自然屈曲成90°;雙腳平行輕踏地面,與雙肩距離相等。
2.意念:集中精神,排除雜念,自然呼吸。然后有意識地使身體各部位放松,如默念頭部放松了、脖子放松了、胳膊放松了……并使精神集中,全身關節肌肉松弛,心情輕松愉快。
特別提醒
1、練功前要休息15~30分鐘,停止工作、學習和有意識的思維活動,并使情緒穩定。
2、將紐扣、衣領、腰帶、鞋帶和過于緊束的內衣放松。
3、不饑也不過飽,并排空二便。
4、要注意保暖和避免過于炎熱,盡量選擇安靜的地方練功。
5、每次練功時間不超過30分鐘。練功后休息15分鐘。
五、艾灸:專業養生
艾灸,是中國古老的醫術之一。養生家認為艾灸能提升陽氣,陽氣又稱正氣,有保護身體的作用,因此經常艾灸身體就會健康。而且艾灸所用的艾草是辛溫的藥性,“辛”能驅寒,“溫”能擴張血管,讓氣血流通更加通暢。
艾灸時,可以直接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進行熏灸,也可以使用灸器,將艾絨或艾炷插入其中熏灸。將艾條點燃后,放于距離皮膚約2厘米處,以皮膚感覺溫熱、但不燙為度。每次艾灸10分鐘,每天艾灸一次,會有溫熱的感覺自后背部向全身散布。艾灸不必過于關注認穴的準確性,熱力有發散的作用,穴位偏了也沒關系,只要在穴位周圍溫灸就可以。
養生穴位
1.預防感冒,灸大椎穴。位于低頭時在后頸部可以摸到突起的骨頭下。對全身怕冷、預防冬季感冒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2.調理氣血,灸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具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能調治泌尿生殖系統的各種病癥。
3.調理胃病,灸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灸療對胃部疾病的癥狀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4.強身防病,灸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經常灸療足三里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