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負責人、底特律亨利福特醫院衛生科學系主任科爾·約翰遜說,早期暴露于微生物環境對兒童免疫系統發育和過敏發作產生影響,而兒童在順產過程中接觸到的母體細菌可能對他們的免疫系統產生有益影響。約翰遜認為,接觸過敏源時,剖宮產兒童體內更易產生免疫球蛋白E,后者與過敏和哮喘的發病有關。
挪威的一項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研究人員據此認為,發達國家剖宮產兒童比例遠高于20年前,這或許可以從一個角度解釋為何如今的孩子比父輩更“敏感”。
此外,英國諾丁漢大學聯合幾家醫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指出,抗生素藥物的廣泛應用也可能是導致兒童過敏高發的原因。研究發現,過早服用抗生素可能導致兒童患濕疹的風險增加40%。
飲食習慣和偏好也會影響兒童患過敏的幾率。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一項研究對比了意大利佛羅倫薩與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一個小村莊15名兒童的日常食物和腸道菌群。結果顯示,意大利孩子的日常飲食富含糖和動物油脂,熱量高,而非洲兒童以吃素為主;兩地兒童的腸道菌群種類因此大相徑庭,非洲孩子體內的細菌種類多樣,遠高于歐洲兒童。
對此,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兒童醫學專家保羅·廖內蒂說,西方國家的衛生措施和病毒疫苗或許有效控制了許多傳染病,但同時也降低了兒童對多種過敏源的抵抗力。相反,“在非洲這樣的地方,你可能會因疾病感染而亡,但你幾乎不過敏,不會過度肥胖,不患哮喘或腸炎。”
親近大自然
盡管有如此多研究關注過敏,但目前科學家還無法全面、準確地解答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過敏。專家認為,人類生活的環境在變化,人體自身也在進化,過敏正是人體免疫系統對這些變化做出的應激反應。人類如今每掌握一項研究結論,就仿佛增添一塊拼圖,未來不僅能拼出關于過敏的完整理論,還能在實際操作上為防治過敏提供有效措施。
“農場效應”?
多年來,關于預防過敏的研究從未停止,其中已獲得廣泛認同的一項理論,是由過敏研究領域資深專家埃麗卡·馮穆蒂烏斯提出的“農場效應”。
馮穆蒂烏斯早年是一名兒科醫生,如今是德國慕尼黑大學兒童醫院的教授專家,致力于過敏研究數十年。多年前,她從一個瑞士鄉村醫生那里得知一個意外發現:在歐洲傳統農場生活的兒童從不患花粉熱或干草熱。
鄉村醫生的這一觀察結果起初引起馮穆蒂烏斯等人的質疑。很快,一些瑞士專家就此展開小規模調查研究,發現結果的確如這名鄉村醫生所說,農場兒童極少出現過敏癥狀。馮穆蒂烏斯發現,農場兒童之所以不過敏,得益于他們和家人保持著傳統的農場作息方式:田間勞作、擠牛奶、打掃馬廄,等等。她又進一步把“農場效應”概括成三個關鍵要素:接觸牲畜(尤其是奶牛、狗和雞鴨等家禽)、接觸草料、喝新鮮牛奶。
“人類與農場動物打交道已有好幾千年,因此,這里面或許蘊藏著某種進化機制,能讓人體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馮穆蒂烏斯說。
過去20多年來,過敏癥在發達國家越來越常見。人們提出“衛生假說”來解釋這種現象,即由于衛生條件的持續改善,人在幼年時接觸傳染性病原體的機會減少,使得人體免疫系統在早年生活中沒有經受疾病和不潔環境的考驗,從而導致人體的天然防御系統對花粉之類微小刺激物產生過度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