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注意事項
(一)限制總熱能
急性心肌梗死2-3d時以流質為主,每天總熱能為2.09-3.35MJ(500-800kcal),液體量約1000ml。可食用藕粉、米湯、菜水、去油過篩肉湯、淡茶水、紅棗泥湯、寶寶樂等。應少量多餐,避免1次量過多,以預防心律失常。凡脹氣、刺激性流質飲食不宜吃,如豆漿、年奶、濃茶、咖啡等,應結合血電解質及病情變化,調整飲食中鉀、鈉的供給量。
(二)控制液體量,減輕心臟負擔
口服液體量應控制在1000ml/d,可進食濃米湯、厚藕粉、棗泥湯、去油肉絨、雞絨湯、薄面糊等。
(三)清淡飲食
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為主;病情好轉后改為半流食質,總熱能4.18MJ(1000kcal)/d左右。可食用的有魚類、雞蛋清、瘦肉末、嫩碎蔬菜及水果;主食用面條、面片、餛飩、面包、米粉、粥等。不且過熱過冷,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不可用力過猛。
(四)限制脂類
按低脂肪、低膽固醇、高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飽食原則;病情穩定后,病人逐漸恢復活動,飲食可逐漸增加或進軟食。脂肪限制在40g/d以內,膽固醇應1,伴有肥胖者應控制熱能和碳水化物,以維持理想體重為好。
(五)補充礦物質
注意鉀鈉平衡,適當增加鎂的攝入量;結合臨床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水和電解質的失調,伴有高血壓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時應限鈉。病情嚴重不能口服者,應選用完全胃腸外營養。恢復期飲食治療按冠心病飲食治療原則。
(六)注意水和電解質平衡
食物中水的含量應與飲水及輸液量一并考慮,使適應心臟的負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應限制鈉鹽,但臨床上亦觀察到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后,尿中有鈉的丟失,故應根據血液生化指標予以調整。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營養代謝,認為鎂對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鎂,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成人鎂的需要量為300~400毫克/日,食物來源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產品等。已知鉀對心肌的興奮性、傳導性等均有影響,低鉀血癥易發生心律失常,故應注意如有低鉀血癥出現,飲食上應予調整。
(七)飲食更注意
發病開始的1~2天,僅給熱水果汁、米湯、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質飲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的心律紊亂有所好轉,疼痛減輕后,可逐漸增加一些瘦肉、蒸雞蛋白、稀米粥等飲食。隨著病情的恢復,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飲食,但飲食仍需柔軟,易于消化。
總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文章中提及的急性心肌梗死食療,我想大家都有一定的而了解了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加注意防范,這樣才能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從而使得我們遠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