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
1、拋球時有屈腕動作,使拋出的球不平穩,影響發球效果。
糾正方法:平拋護膝或扁平物體,并使之不旋轉。反復做平托上送拋球動作。
2、拋球的高度中位置不準確。
糾正方法:設置固定的目標,對準目標反復做拋球練習。
3、正面上手發球時,做不出推壓帶腕動作。
糾正方法:徒手練習揮臂。對墻或對擋網距離5-6米,用掌根輕擊球,體會擊球手法。
排球運動的健身意義
排球運動的特點比較明顯,跟其他運動也有相似的地方,主要是球員對球場的掌握,及控制程度,在排球運動中是要求運動員對場上各種變化情況具有精細的感受能力,如運動員在場上完成許多復雜的運動時,動作要十分準確,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體運動分析器對肌肉感覺作精確分析才能做到。
排球運動技術動作有發球、墊球、傳球、扣球、攔網等,戰術機動靈活,姿勢變化多端,每個運動員要掌握全面的和多樣性的動作技巧,使身體的各部分得到充分的鍛煉。特別是手臂、手腕、腰部、腿部的肌肉得到均勻地發展,力量逐漸增強,身體更加機動靈活。
排球運動對神經系統的鍛煉作用也很顯著,尤其在比賽時,場上情況千變萬化,運動員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以便根據場上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
在排球場上,你能感受到濃郁的排球魅力,跟其他運動不同的是在球場上你能認識到排球的力量,當各種具有不同力量、速度、弧度性能的球由對方網上飛來時,要想準確無誤地接住這些球,必須使身體處于有利的姿勢。
不知你觀察過沒有,有些動物從靜止到向前跳躍捕捉某些食物時,總是先把四條腿彎曲起來,全身蹲得很低,然后猛躍向前,一舉成功。
打排球時,運動員要能知道對手的狀況,應該根據對方的情況做出應對措施,這樣才能取得勝利。首先應該從相對安靜的較低位置,突然做出劇烈的動作,這不僅鍛煉了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同時也加強了心臟、肺臟的生理功能,使其跳動加快,呼吸加深,更好地供應肌肉必需的氧氣和養料,使肌肉爆發力得以提高,久而久之,內臟器官和運動器官的功能,便顯著增強了。所以排球運動員的心肺功能都比較好。
排球(volleyball)運動源于美國。1895年,美國馬薩珠塞州(舊稱瑪省)霍利約克市,一位叫威廉斯·蓋·摩爾根的體育工作人員發明的。當時,網球、籃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認為籃球運動太激烈,而網球運動量又太小,他想尋求一種運動量適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參加的室內娛樂性項目,就想把當時已廣為流行的網球搬到室內,在籃球場上用手來打。
這種游戲開始時,他將網球網掛在籃球場上,用籃球隔網像打網球一樣打來打去進行游戲。但室內籃球場面積較小,網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進:一是把網球允許球落地后再回擊的規則改為不許落地;二是把網球的體積擴大;三,籃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預想的方式進行游戲,便改試用籃球膽。而籃球膽又太輕,在空中飄忽不定。玩起來不方便,難于控制。但因經過試用效果很好,就決定采用這種球。現在國際標準用球雖歷經百年,進行了千百次的改進,但球的規格和第一代的球幾乎差不多。
第一個排球規則是美國人卡麥隆(J.Y.Cameron)先生通過斯波爾丁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當時它規定采用“輪轉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場人數為6人的規定。從此,歐美開始流行6人排球。
斯普林菲爾德學院是排球的發源隊,該院的青年會是早傳播排球運動的組織。基督教青年會的干事、傳教士、春田學院畢業的學生,以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隊,都成為排球運動的初期傳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傳入加拿大。同年傳入亞洲的印度。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美國軍隊將排球帶到歐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時何地由何人介紹到中國的,已無法考證。但現有的歷史資料證明,早在1905年在中國的南方廣州、香港等地就已開展了排球活動。在排球運動傳入我國的初期,除一些教會學校開展并傳播外,基督教青年會在推廣和傳播這個項目上,也引起了相當的作用。
排球運動,1900年傳入亞洲,在開展的初期上場人數不是6人而是16人。據菲律賓排球介紹人、美籍F·S勃朗先生說:“當時美國有體育館,較適合于6人排排球。亞洲人多,又多在室外進行,要考慮多數人能參加排球運動。”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賓和日本介紹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12人制,1927年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辦的全國體育工作者暑期學習會上,首次介紹了6人制排球規則與比賽方法,1951年正式采用6人制。從此,6人制排球在全國逐步地開展起來。
結語:通過對上面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排球發球技巧都有所了解了吧,發球是比較重要的一項技術,上文詳細的介紹了有關排球發球的知識,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希望今天的介紹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要多學習排球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