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芭蕾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深刻地影響著法國芭蕾的發展。它的革新思想表現在反對把芭蕾當作供貴族消遣的裝飾品,要使芭蕾象戲劇一樣,表現現實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會內容和教育意義,這就是“情節芭蕾”產生的時代背景。
諾維爾代表了歐洲芭蕾革新的主流,集中體現了啟蒙運動的民主主義精神,他在《舞蹈和舞劇書信集》中,提出了他對芭蕾的革新主張。
諾維爾的學生——讓·多貝瓦爾所創作的舞劇《無益謹慎》至今還在上演,成為當代各大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浪漫主義芭蕾
浪漫主義芭蕾是芭蕾發展史上“黃金時代”,在舞蹈技巧,編導藝術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經歷了一個燦爛輝煌的階段。《仙女》、《吉賽爾》、《愛斯梅拉爾達》、《海盜》等舞劇的產生,造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如佩羅、布農維爾、塔尼奧尼、艾爾斯勒等。這個時期的芭蕾特點概括如下:
1、內容和題材的變化。超凡脫俗的仙女、幽靈代替了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反映一種對現實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一種追求超越塵世的對另一世界的情趣,或以死亡擺脫對現實的失望,或以一種不切實際的追求代替對生活的愿望。
其中代表作有《仙女》(1832)和《吉賽爾》(1841)。《吉賽爾》匯集法蘭西風格,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頂峰,此后逐漸出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現象。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發展,腳尖舞技巧成為女舞蹈家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因素出現,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燈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裝和舞鞋,產
芭蕾舞生一種詩意輕盈的風格。
浪漫主義芭蕾的黃金時代極其短暫,從19世紀30——40年代,僅僅10多年就出現停滯枯萎的局面。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芭蕾的中心逐漸移致俄國。
俄羅斯芭蕾
隨著社會的發展,芭蕾舞逐漸從宮廷娛樂性舞蹈變成有情節 的芭蕾舞步入劇場,演出了帶有社會生活內容的舞劇。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思潮亦對芭蕾藝術產生深刻影響。芭蕾 舞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反映民間神話傳說、仙女 花神、精靈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創作的主要題材。女演員成為主角,服裝改成了短裙,腳尖舞成為芭蕾的基本要素。
這種足尖站 立的技藝,把舞蹈者的身體向上提升,適合表現輕盈的體態以及 表達追求與渴望的情緒。
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復興芭蕾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俄國肩上。
從40年代起,外國舞蹈家們頻繁訪俄。塔利奧尼父女、佩羅、圣·萊昂等人的表演和編導活動,特別是布農維爾的學生約翰遜(在圣彼德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學活動,向俄國舞蹈界傳授了法蘭西、意大利兩大舞派的精華,并逐漸形成了新的學派——俄羅斯舞派。
在劇目建設上,瑪蒂帕和伊凡諾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十九世紀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在俄國和各國相繼上演,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就由巴黎轉到了彼得堡。
特別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給舞劇音樂帶來了豐富的形象內容、戲劇性的動力和交響 性的發展。不僅是芭蕾舞的典范作品,亦成為世界樂壇上的不朽作品。實現了舞劇音樂的革新,使音樂成為舞劇中塑造形象、敘述事件的基礎,啟發和豐富了舞劇編導的舞蹈交響化的思想。
《天鵝湖》第二幕達到了舞蹈詩的高峰,被奉為交響化舞蹈的范例。以后又有格拉祖諾夫寫出的《雷蒙達》(1898)、《四季》(1900),這些作品在繼承浪漫主義芭蕾傳統的同時體現了俄國現實主義傳統。
20世紀初,俄國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壇中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自己的保留劇目,表演風格和教學
芭蕾舞體系,也涌現了一批編導和表演人才。此后,一批俄國芭蕾舞界的年輕人要求革新、探索新的表演手段和發展道路。
戈爾斯基和福金就是他們的帶頭人。福金的革新思想不可能在帝國劇院內實現,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國外為佳吉列夫芭蕾團排練上演的。
佳吉列夫從1909年起連續3年組織俄羅斯演出季,并于1913年成立以蒙特卡羅為基地的永久性劇團——“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團”,在歐美各地巡回演出,影響巨大,把由俄國保存的古典傳統劇目送回歐洲,促成歐洲芭蕾的復興。
該團解散后,它的成員流散歐美各國,利法爾在法國,德瓦盧娃在英國,巴蘭欽和福金在美國,對各國芭蕾復興或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代芭蕾
1929年末,利法爾成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常任舞蹈編導和主要舞蹈演員,一直到1958年離開,實際上進行了一次改革,例如廢除了贊助人可以在芭蕾演出之前到后臺去與舞蹈家們閑聊有一個世紀的古老權利。
還有每周舉行一次開幕式。1932年重演《吉賽爾》時,利法爾飾演阿爾伯特,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法國兩大編導家,羅朗·佩蒂1965年根據雅勒的音樂編導了《巴黎圣母院》,獲得了輝煌的成功。
莫里瑟·貝雅爾1970年編導的《火鳥》是一個別致的作品。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還有《吉賽爾》、《葛蓓莉婭》、《西爾維婭》等。
英國芭蕾主要歸功于三個偉大女性的畢生經營:在皇家劇院擔任多年首席女芭蕾舞蹈家的阿德莉娜·熱奈夫人;妮娜特·德·瓦盧娃夫人的不朽功業是皇家芭蕾舞團;瑪莉·蘭伯特夫人,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芭蕾舞團的創始人。此外還有節日芭蕾舞團、蘇格蘭芭蕾舞團。
美國沒有國家芭蕾舞團,巴蘭欽與林肯·柯斯坦在1933年一次會見,應邀主辦美國舞蹈學校。1948年轉化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巴蘭欽任藝術指導和主要編舞家,副藝術顧問是杰羅姆·羅賓斯。
已經形成了一種典型的美國舞蹈風格。另一重要芭蕾舞團是美國芭蕾劇院,1940年開始活動。先后擔任編導的有福金、馬辛、安東尼·都鐸等。還有喬弗里芭蕾舞團,阿瑟·米切爾的哈萊姆舞蹈劇院,是第一個黑人古典芭蕾舞團。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是丹麥民族傳統的優秀繼承者,布農維爾一百年前創作的舞劇,仍
芭蕾舞然在哥本哈根以純正的風格進行演出。(實際上是舊式法國風格)在丹麥芭蕾中,傳統意識一向是非常強烈的。1932年哈拉爾德·蘭德爾被任命為皇家劇院芭蕾指導,一直到1952年,他為法國、英國重排的《練習曲》,是對芭蕾舞技巧的一次輝煌的展覽。
20世紀初有影響的俄國編導有戈爾斯基、普尼和福金。安娜·芭甫洛娃理想的體現了福金的構思,1905年有《天鵝之死》。
在俄國,十月革命后,高爾斯基堅持戲劇的表現性,使它的舞蹈演員們采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式生活于角色之中,原本產生于宮廷的芭蕾舞并沒滅亡。
1927年在莫斯科演出了《紅罌粟花》,是俄國第一部英雄主義的現代題材的舞劇,標志著古典學派的勝利,指出了追隨的準繩,古典芭蕾博得了新的聲譽。
謝苗諾娃和烏蘭諾娃首次登臺,新創作的舞劇注重戲劇結構,更多地運用民間舞蹈來豐富舞蹈編導的語匯。俄國芭蕾開始了復興。
從1581年法國演出《皇后的喜劇芭蕾》至今四百多年,芭蕾舞已遍及全世界,被公認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成為世界性的藝術,五大洲的眾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專業的芭蕾舞學校和芭蕾舞演出團體。
在當今世界上,芭蕾藝術繁華似錦,古典芭蕾和現代芭蕾,戲劇芭蕾和交響芭蕾等不同流派爭奇斗艷,涌現出大批人才和劇目,很多國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在芭蕾舞的藝術表現上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