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比賽的規(guī)則是什么
所以這項活動在皇室的提倡下,漸漸推展至民間,一直持續(xù)到民國初期。
老北京的賽馬場多分布于外城內和城門外,舉辦的時間各不相同,一般是從農(nóng)歷正月到九月。其中正月的賽馬多在白云觀西面和安定門、德勝門外;二月在天壇東側的太陽宮;
三月在東便門內蟠桃宮西南側;四月在西直門外的萬壽寺西面;五月在永定門南面;六月在先農(nóng)壇東墻外;七月在黃寺北面;八月在廣安門外南側;九月在釣魚臺附近。進入十月以后因天氣轉涼,賽馬活動便停止了。
參加賽馬的有各種人物,馬匹都是自備。參賽的人可相互約定會面比賽時間,人數(shù)可多可少,沒有定規(guī)。平時也可隨時來練習跑馬,互相觀摩騎術和馬技。
老北京的賽馬方式多種多樣,但與西方的馬術比賽有一定的區(qū)別。西方的賽馬活動只講究速度,“以速度為上選”,而不論走馬和賽車,評判勝負只以速度快慢為標準。
而老北京傳統(tǒng)的賽馬活動則注重馬的步伐,一般有走馬、跑馬、顛馬三種。走馬是看馬跑時馬步的穩(wěn)健、美觀;跑馬是比賽速度和耐力。顛馬是在比賽時馬的顛簸姿勢要優(yōu)美,花樣多。
比賽時多以鳴槍為號,眾騎士精神抖擻,揚鞭催馬,只見一匹匹賽馬連跑帶顛,時而高跳,時而搖擺,奔騰向前。圍觀者無不高聲喝彩,興奮、緊張、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清末時北京出現(xiàn)了一種叫“賽馬會”的活動。它不是我國傳統(tǒng)的賽馬,而是所謂西式的賽馬(即馬術比賽)。大約在清宣統(tǒng)末年(1911年),順天府劃給北京西紳俱樂部一塊約200多畝土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西便門外蓮花池附近。
當時這一帶還很荒涼,賽馬場建成后,使這里逐漸熱鬧起來,每有賽馬比賽,是人來人往。賽馬場內設有看臺、票房、彩房、馬圈和賽手休息室等。每逢比賽之日,京城各界愛好者(包括一些在京的外國人)紛紛前往,馬場內外,萬頭攢動。每一售票及發(fā)彩票窗口,均分別標明騎士和賽馬的號碼,光顧者既可專購一種賽馬票,亦可兼購多種賽馬票。
而富商大賈或酷愛此道者,多破費巨資,成批購得一種或多種票,以求獲得重彩。這種“賽馬會”活動斷斷續(xù)續(xù)地一直到民國后期,以后便日漸衰退,那些曾人聲鼎沸的賽馬場也消失了。
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左右吧,我國的馬術運動這時才可以算是真正的發(fā)展了起來,隨著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還有引進來,走出去的理念,中國的馬術搭上了順風車,向著未來駛去。
可是中國的馬術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為什么還是停留在學步時期呢?先來分析下國內的馬術情況。
一、馬術在人們心里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有人覺得去景區(qū)騎個馬照個像就算是馬術了,所以說國人對馬術的關注不夠多。
二、馬術的高消費,仍然是國人不太愿意接受馬術的一個主要原因,要是想體驗到正宗的馬術教學或者買一匹好馬,其花費遠高于高爾夫運動。
三、國內的教練員技術基本都低于國際水平。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現(xiàn)在國內就是看熱鬧的人遠遠多于看門道的。
四、業(yè)余游樂騎馬有廣大的需求,可是馬場條件高低不一,有的國際水平,卻收費死貴,而且數(shù)量不多;有的就是一片沙地,用鋼管一圍,條件簡陋,而且普遍都是自娛自樂的形式,沒有知名度和影響力。中國馬術網(wǎng)的烏老大就說過,北方的馬場大但是糙,南方的馬場小可是精。我想如果南北方可以互相滲透一下可能這種局面會好很多。
五、馬術裝備專業(yè)度不夠,世界馬具品牌很難在國內買到,話說回來就是能買到也沒多少人用得起……
雖然我國馬術面臨著這些問題,但是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我國的馬術還是有巨大的潛力和前景的。
一、多在人民群眾中推廣,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馬術的益處和樂趣,以便于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多進行馬術表演或者馬術游行,讓人們更近距離的接觸馬術,了解馬術。
三、學馬術要從娃娃抓起,多開辦國際級的馬術學校來從小就培養(yǎng)未來中國馬術的領軍人物。
四、國家多出臺些有利于發(fā)展馬術的相關政策,比如允許在內地進行賽馬,適當放寬相應政策。不過我認為這樣一來也會出現(xiàn)許多其他相應的社會問題。